循着抑扬顿挫的唱腔,记者走进北京密云县蔡家洼小区18号楼101室。这是一套干净整洁的三居室,全地暖住房、柔软舒适的多功能组合沙发、简约现代的整体厨房、方便快捷的太阳能热水器等一应俱全。5位老人分坐桌前,用老腔唱起了新词。他们唱的是五音大鼓,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唱者名叫黄清军,今年67岁,是“蔡家洼五音大鼓”的第四代传承人,老伴儿苏子玉65岁,两人育有两子,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比起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现在的蔡家洼老人生活大变样,晚年生活绝对可以用幸福两个字来形容。
密云当地人说:蔡家洼村这10年来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个30年前被邻村戏称为“光棍沟”的穷山村,用“过年时家家为2斤猪肉发愁”来形容村民生活的艰难一点儿也不为过。经过近10年发展,蔡家洼创新性地蹚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富民新路,村民成了十里八乡最幸福的新市民。
为什么京郊农民能过上如此闲适惬意的生活?据了解,2005年,蔡家洼村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远郊区县旧村改造试点村,后又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村村委会通过把全村土地、山场从农民手中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经营的方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时,通过建设农民居住生活区,实现了全体村民搬迁上楼。
此外,该村60岁以上老人在享受政府民政系统每月补助200元养老金的基础上,村集体每月还会额外向其发放200元养老金。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洼五音大鼓”的传承人,村集体每月还会向黄清军发放1700元的工资,用于五音大鼓的教学与传承。
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2014年为例,他们老两口因土地流转年终分红拿到了3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每人每月400元的养老补助金和他个人的非遗教学工资,年经济收入还不算少,而且土地流转年终分红呈逐年上涨趋势。逢年过节,村集体都会向每位村民发放米、面、油、肉等生活必需品,高枕无忧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子女的接济。
人到了晚年,子女工作忙不能陪在身边,老年人最担心的无非就是养老金和医疗费用的问题。现在黄清军的养老金有了保障,那医疗费用对于他而言是否承担得起呢?
黄清军说,蔡家洼村每年都会为全体村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不用出一分钱,费用全部由村集体承担。同时,该村还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医疗服务站,有个头疼脑热村民不出村就能看病,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医务人员甚至提供上门服务。
黄清军笑着告诉记者,即便是生病需要住院,新建的县医院就在家附近,出了小区门便是公交站,交通特别便利,拿出老年证还可以免票,上了医保医疗费用又可以报销,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谁还会担心养老问题啊!
本报记者 贺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