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盟友的访问
8月3日,据美国《防务新闻》消息,美国国务卿克里在访问多哈时表示美国已经同意将加速向海湾国家军售,也将与海湾国家加大情报分享合作,并增加联合军事演习的次数。
这无疑是美国送给中东盟友的“定心丸”,也显露出克里此次“中东行”的目的:安抚中东盟友,以消除伊朗核协议签订后海湾国家日益增长的担心。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克里8月1日开始的中东之旅“任重道远”,他会晤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沙特、卡塔尔、巴林、科威特、阿曼和阿联酋)的官员,回答了这些国家在伊核协议签署后对伊朗的担心等问题。
克里并不是第一个开启“安抚之旅”的美国领导人。上个月,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就已经为美国的中东外交攻势“打了头阵”。
7月19日,卡特抵达以色列并表示“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基石”,承诺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以色列保卫自身安全。美国不仅继续向其提供军援,让以色列成为明年中东地区唯一装备F-35战斗机的美国盟友,还支持其“铁穹”火箭弹拦截系统等。除了去以色列,卡特还前往了沙特和约旦。
“奥巴马政府已经发起一项行动,试图减轻中东地区的盟友对伊朗核协议的担忧”。美国《华尔街日报》如是说。
不得不忙的无奈
对于美国来说,伊核谈判后忙着安抚“小老弟”们的情绪是必然选择。
一方面,伊核谈判最终协议的达成给中东国家带来的“震惊”十分巨大,的确需要“老大哥”的抚慰。
“美国的中东盟友一直对伊核协议持怀疑态度。协议达成后,他们更加担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均居世界第二位的伊朗在解除了国际制裁后实力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室主任袁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更重要的是,沙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担心协议会让伊朗扩大地区影响力。”
法国《世界报》的分析也指出,该报称伊朗核协议或将打乱中东地区战略平衡,沙特等国担忧德黑兰重新回归国际舞台之后会萌生更大的地区野心,担心地区对抗将会升级。
另一方面,从美国角度考虑,国家利益驱使其不得不忙,这也是卡特和克里相继访问中东的根本原因。
“美国在中东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包括安全利益、能源利益等。”袁征认为,“他不仅要保护以色列、沙特等盟友的安全,还要保证中东石油资源自由稳定地流向世界市场。”
有分析指出,美国要想在中东地区继续发挥影响力也必须依靠盟友,例如中东盟友是美国反恐的重要力量。伊核协议签署后,中东同盟出现危机继而影响到打击“伊斯兰国”的目标,这是美国不愿看到的情形,因此他必须采取安抚措施。
美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美军新闻处网站7月29日称,卡特在介绍最近的中东之行时说,他与一些贯彻中东政策的军方人士进行了交谈,让他们知道国防部在继续全速前进,与朋友们一起对抗“伊斯兰国”组织。
此外,美国也需要警惕并遏制因伊核协议达成而可能引发的中东核竞赛苗头。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称,“白宫正试图缓和沙特阿拉伯对伊朗核协议的不安,以令这个石油王国不要尝试匹敌德黑兰的核能力。”
难以消除的忧虑
尽管美国忙着照顾中东盟友的情绪,但伊核协议达成所带给中东国家的忧虑以及给美国与中东关系的挑战却难以消除。
除了伊核谈判达成协议带给中东国家的“威胁”过于巨大之外,中东国家的忧虑难以消除也与其逐渐丧失对美国的信任有关。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曾刊发文章称中东许多国家对美国感受到失望。德国《南德意志报》也报道说,“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再像从前那样明确地站在海湾国家一旁,这也造成了沙特阿拉伯的不安”。
随着美国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亚太地区,“失宠”的中东国家认为美国“老大”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像以前一样来“罩”着自己了。美国逐步撤出中东而留下的“真空”地带同样令盟友们深深不安。
媒体分析,美国和中东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也在进一步地考验着双方关系。美国和以色列、沙特等国不仅在伊核问题上存在分歧,在之前的也门冲突和全球能源价格下跌时的石油政策制定上,也存在着“隔阂”。
“各国都有着自己利益,意见分歧一直都存在,只是如今随着伊核谈判协议的签署而更加公开。但同时,美国和中东盟友又彼此离不开,因为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自身利益所需。”袁征说,“因此,美国对中东盟友的一次两次安抚访问可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对于双方来说,有安抚总比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