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06日 星期四

本报记者走进“4·25”地震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

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 刘少华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06日   第 01 版)

  一个年轻人站在位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4·25”地震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前。

  卓玛次仁的店里,如今生意红火。

  这里是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片空旷的地方,原本是山东省青岛市援建的一片工业园,炽烈的阳光之下,绵延千余亩的绿色帐篷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里住着500多户、2000多名群众,他们都来自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受“4·25”尼泊尔8.1级地震影响,受灾严重,失去了家园。但如今住在桑珠孜区,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之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失去家园以后

  在安置点,许多人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地震后的故事。

  旺金是中国农业银行樟木支行行长,他说自己永远也忘不了4月25日的那一幕。那是中午12点,他看到山体在倒塌,惊慌失措的人们,在政府组织之下开始撤离。

  同一天,樟木医院检验科的扎桑和同事们,顾不得自己的安危,开始进行震后消毒和救治伤员工作,这个医院很小,他们没日没夜地参与救治,直到离开灾区,自家东西也没有拿。

  同一天,西藏自治区爱心社的陈浩和扎西开始在拉萨配物资,只用了9个小时,第一批太阳能应急灯就运往了灾区。

  短短4天之后,所有人都要无条件撤离的命令传来。樟木公安分局1号警务站的21位警员,在站长郑金锁带领之下,“一路扶老携幼,护送着400多位群众撤离”,郑金锁说,他们走在最前面,不时有石头在眼前落下,好在最终大家安全撤离,没有群众受伤。

  自4月30日首批群众入住起,这个位于桑珠孜区的安置点,就成了受灾群众的新家。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政协主席索朗告诉记者,这里现在有1243顶帐篷,划分为3个居住区和行政服务区。

  各方都在行动

  在桑珠孜区安置点,共有37个公共服务点,既有行政人员,也有医疗、金融、通讯、电力等各方面人员。

  安置点地势平坦,且早已有电力设施。即便如此,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王波还是带着队伍连夜工作,才确保了安置工作如期进行。

  旺金带领着他的队伍为灾民提供金融援助,6月10日,在安置点率先开通了ATM机,并在几个月内处理了3200多笔业务;扎桑和另外两个同事,每天一大早开始,就要为安置点的9个公厕、90多个垃圾桶和这里的幼儿园进行消毒,然后再张罗着给孩子们打预防针;陈浩和扎西如今已经在这里驻扎了3个月,每天发放100壶甜茶、酥油茶,帮灾民搬东西,以及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郑金锁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开始了两班倒的生活,每次值班都要24小时,无论巡逻还是进行警务便民活动,都兢兢业业。

  安置点门口,停放着几辆免费大巴,往来于这里和樟木之间。今年6月,群众和工作人员们一道,获得机会回樟木的家拿东西,回到安置点继续生活。

  日子越过越好

  清晨的阳光下,20岁的多吉旺久在水龙头边洗头,过一会儿,他就要去附近的驾校免费学车了。像他这样去驾校掌握一门新技能的灾民已有200多人。

  索朗告诉记者,目前,安置区已有523人被安排就业,他们去了市区宾馆和一些饭店,以及新建的樟木商城做生意。

  坐落于桑珠孜区的樟木商城于6月25日正式开业。商城里,49岁的卓玛次仁一脸高兴,开业一个多月,她的店已经有40多万元进账,每天早上10点,她和丈夫准时来开门,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这里没有房租,游客也多了起来,我们一家四口终于找到了挣钱的路子。”34岁的平措罗布以前在樟木就开商店,他的店里,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地的货,都是樟木口岸尚未关闭时进的。

  晚上9点,王波的手机来了条短信。“今天樟木商城营业额到了10万块!”王波高兴地对记者说,开业就一个月,整个商城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00万元,有效解决了这92家商户的生活问题。

  60岁的灾民洛桑如今的生活非常简单。一天三顿饭都由国家承担,一家4口人住在三顶帐篷里,女儿准备出去开家饭馆,儿子准备出去学车。他的帐篷里,有彩电、有床、有被褥。他说,桑珠孜区比樟木的阳光更强烈些。

  王波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初步完成受灾群众安置房分配方案,几个月内,这2000多名受灾群众将从帐篷里搬进安置房。“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
看望慰问北戴河暑期休假专家
推广随机抽查以规范监管
三沙投放灯浮标
中医养生文化旅游产品成主打
中美能在亚太良性互动吗?(望海楼)
浙江首个低风速风电项目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