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
燕山深处,有个小山村,上至八旬老翁,下至4岁稚子,无不以诵诗为乐。荷锄农妇,挑灯写诗,不仅自娱,还欲在赛诗会上一争高下。
这个一地诗香的小山村,出了4位中国作协会员,10位省作协会员。
小小上庄走出两代诗人
河北省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有8个组,153户536口人。这里是革命老区,至今保留着冀东八路军卫生所、团部、兵工厂等遗址。
1966年,一个放羊娃,一边在山坡放羊,一边望着白云和山花吟诗,一首脍炙人口的《牧羊曲》由此诞生。自此这个放羊娃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出版42部诗文集,《寸草情》《山葡萄》《牧羊曲》等多篇被选入全国大中小学课本。“上庄,深山老峪,豆一样大的地方竟然出了位大诗人。”他就是刘章。
在刘章的影响带动下,村里先后走出了诗人刘向东、刘福君,散文家刘芳4位中国作协会员和10位河北省作协会员。他们循着乡土文学的道路,以手中的笔描摹和赞美家乡。2012年9月,由刘章、刘向东、刘福君合著的诗集《诗上庄》在上庄村举行首发式,小山村也因此得名“诗上庄”。
“你用乡下的俚语或家常话写诗/屋后的谷垛,就弥散出清新的草香/你借蓝色的炊烟,雨后的彩虹押韵/垒墙的石头,房舍的瓦片都会飞翔。”
刘福君在《我的老叔》中这样描绘叔父刘章的诗歌与上庄的关系,也成为上庄诗人们的统一注脚。在他看来,刘章的影响和家乡的山水是小小上庄接连走出两代诗人的原因。
让诗歌回到乡村
2012年起,在承德市作协主席刘福君的策划下,上庄村将“诗上庄”作为乡村文化建设项目的主题,将文化、生态与诗意融合,让诗歌融入每一位村民的日常生活。
“我惊喜地看到,偏远的山沟里,出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诗上庄’。通往上庄村的山路两侧,竖立着一块块取之于当地的石头,石头的立面上,镌刻着一首首古今中外优秀的诗作,进村出村进山出山的人们,都会从这些石雕的诗歌中穿过。”2014年9月,首届“中国·兴隆刘章诗歌奖”在上庄举行,作家张抗抗看到“诗上庄”惊喜连连。
上庄有句顺口溜:“忙时种田闲写诗,赛过神仙我自知。”在这片诗意盎然的土地上,读诗、背诗、写诗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最为热衷的事。村民付海林每天早晨3点起床做豆腐、蒸包子做些小买卖,家里还养羊、养猪,忙得“四脚朝天”,可一有空就与妻子和2个儿子、儿媳研究诗,有时竟为一个用词争得不可开交,现已发表6首。
今年68岁的吴学枝老汉,从9岁开始写诗,从未间断,至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他说:“等条件具备了,我也想出本诗集。”
学诗、写诗能给村民带来什么?59岁的吴怀金感触颇多。2014年他因地边和邻居“犯了呛呛”,回到家中看到“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的家训,心胸豁然开朗,主动和邻居沟通,两家又和好如初。
“诗上庄”的诗歌山水滋养着这里的百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仰望星空,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 张作承 韩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