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融资难一直是阻碍经济增长的毒瘤之一。央行最新出台的《2015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的情况说明,企业借贷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需求,而非长期投资。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高杲日前表示,要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解决融资难 央行再发声
当今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融资难、用工难、投资难、创新难、产能过剩等,直接冲击着宏观经济基本面。专家指出,由于成本高升、利润微薄、回报慢等因素,迫使一些企业忽视甚至放弃中长期建设意愿,将工作重点转向短期投资。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无论是增速还是增量,中长期贷款均放缓,而短期贷款和票据则大规模扩张。具体而言,企业及其他部门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余额30.6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季末高0.9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余额34.41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季末低0.9个百分点。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日前再度发声,表示下半年仍然会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稳定金融市场预期,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企稳上升。
实体“解渴” 传导需畅通
事实上,国家投放给实体经济的资金在增加。央行数据显示,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3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构成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8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8%。从结构看,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1.1个百分点。
为何流动性不缺乏,但实体经济仍难“解渴”?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撰文分析,货币传导机制不健全,货币政策的效果难达预期,资金并未大量进入实体经济,贷款依旧向国企、央企以及大企业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
郭田勇指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存贷款利率的刚性特征等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限制条件多,因而许多企业转向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支持,直接推高了融资成本,目前企业融资成本普遍高于贷款基准利率,加剧了资金链的脆弱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央行发的金融报告中谈到总体社会融资成本有6%的下降,个人认为这个效应传导到一线的实际利率恐怕比较困难,实体企业在产品出售过程中,尤其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价格都在下降,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它体会到的货币借贷的痛苦依然是比较真的。”财经评论人叶檀认为。
创新投融资为企业“输血”
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政策是全方位的,不仅有行政手段,也有市场手段,不仅从经济金融下手,还从土地、管理、行政、社会等多个层面实施。从政策效果看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
他说:“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融资贵、融资慢和融资服务少,但是从根本上看,融资难的症结,一是政策落实不够好。各部委各部门都出台扶持中小企业政策,但很多政策并不一定能够落实,并且欠缺政策协调配合和整体布局。二是政策效果缺少评估。”
实体经济一再“钱紧”也提醒大家,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创新投融资体系刻不容缓。
尹振涛建议,一是通过创新更好发挥现有政策的作用。比如突破现有的一些担保、抵押品等监管限制,对中小企业融资采取有别于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二是通过创新,引导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三是通过创新吸引市场力量和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现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大多支持了中小微企业,需要做好政策扶持和保护工作,合理引导这部分资金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