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28日 星期二

“红一团” 一支队伍 一部军史

本报记者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28日   第 01 版)

  “红一团”实战演习。
  陈润楚摄

  七月的广东潮州,如名字一般炎热潮湿。

  如果不是实地探访,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1941年,在河北省易县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这样英雄的部队,现在已经驻扎在南粤大地,守护祖国的南大门。

  同样,一般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样一支有着光辉名号的部队,背后浓缩着一部完整的中国军史。

                

  一部军史

  如果要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那么就必须来广州42军区的这支步兵师看一看。因为,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毛泽东亲手拉起来的部队——1927年,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秋收起义部队,仅剩下不到1000人,组织与思想都非常混乱。于是,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议,遣散不愿留队的人员,将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也就是后来的“红一团”。同时,在部队内设党组织、士兵委员会等,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

  这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湾改编”。换句话说,“红一团”堪称军内资历最老的部队之一。

  “红一团”从江西起步,经历历次反“围剿”,又从井冈山出发,开拔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时,它入编晋察冀军分区,奔赴华北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等重要作战;解放战争时,它挥师北上,参加辽沈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它再次南下,几经番号更迭、部属轮换,最终来到今天的驻扎地广东。1998年,在长江特大洪水前线,“红一团”成为全军唯一一支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的抗洪英雄团队。

  它的师魂只有简练的四个字:“牺牲决胜”。它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史。

  传奇故事

  80多年的历史里,“红一团”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

  1935年,在长征路上,面对曾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时任“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挑选出17名勇士,冒着敌军的枪弹炮火,渡过惊涛骇浪,一举击溃对岸敌军。这个17人的队伍,后来被授予“大渡河英雄连”的称号。

  1939年,在太行山黄土岭一役中,八路军“红一团”的炮兵连,用迫击炮准确命中日军指挥部,击毙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旅团长阿部规秀,他也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击毙的级别最高的日军将领。这支军队现已成为驻港部队的一员,永保“黄土岭功臣炮连”的名号。

  1941年,在河北易县,面对扫荡的日寇,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的“红一团”七连,把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当时,六班仅剩下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五位战士。在拖住敌军、弹尽粮绝后,五位战士没有投降,而是砸坏枪支,毅然跳下悬崖,成就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名。到现在,“狼牙山五壮士连”的名号,依然属于七连。

  解放战争时的“翠岗红旗团”、“密云尖刀连”……每一个光荣的名号背后,都是历史的重要时刻。

  英雄永生

  “马宝玉!”“到!”“葛振林!”“到!”“宋学义!”“到!”“胡福才!”“到!”“胡德林!”“到!”

  7月,在“狼牙山五壮士连”连史馆,本报记者和这支连队的官兵站在一起。面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塑像,指导员用这样的方式开始点名——每呼喊一位英雄的名字,全连官兵便以震耳欲聋的声音齐声答“到”。这是他们每天集合点名的第一个仪式、第一道程序。英雄,以这样的方式在军队永生。

  小米加步枪、从敌军手中夺武器的年代早已过去。今天的“狼牙山五壮士连”、“红一团”,早已是装备精良的步兵师;坦克、步战车、火箭筒、穿甲弹、冲锋枪、云爆弹……早已成为他们每天训练和触摸的装备。

  但他们的精神从未改变。他们的连歌,开头四句是“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他们牢记的,是当年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题写的纪念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革命传统”。

  只有来到这里,我们才明白,历史从未远去,英雄始终活着。

“红一团” 一支队伍 一部军史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中国队特奥摘首金
玉树赛马
千年发展目标的中国之路(望海楼)
上半年 组织税收59373亿元
上半年 工业企业利润28441亿元
上半年 风电弃风率升至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