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25日 星期六

一封家书 一份期待(我与海外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25日   第 06 版)

  澳大利亚读者在新金山中文图书馆交流读报心得。

  在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座谈会上,海外版中东刊办事处唐振刚先生正在阅读海外版。

  ■敬告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为庆祝《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而举办的“我与海外版”征文活动,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在此,本报编辑部对参与和关注本次征文的广大读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次征文共收到来稿近百篇,本报“要闻”版、“读者桥”版共选登了50余篇。作者以多年来的亲身感受讲述了与海外版从相识、相知到相融的历程,叙说了从海外版这份“家书”中获得祖(籍)国多方面信息时的感触,抒发了对海外版的眷恋之情,也对海外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看到这一席席热乎乎的话语,编辑们的心一次次被打动——我们为有这样的读者朋友而自豪,同时,也感到自己肩负的职责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神圣!

  读者的话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一定不辜负读者的期望,努力把海外版办得更加符合读者的需要。

  ——本报编辑部

  

  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我是一位中学高中部政治教师兼班主任,需要全面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因此,我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已有30年。我还为班级订了4份海外版,她对学生起了不小的教育作用。在海外版的引导下,已有多名学生成为外交工作者。

  30年来,海外版已经成为我寻求精神滋补和价值提升的最好园地。她就像一位既亲切又和蔼的朋友,陪伴我身边,打开我视野。我非常珍爱这段30年筑成的友情。

  [上海]赵天安

  

  海外版成了授课素材

  我是一名中学的政治学科教师,不断寻求激发课堂吸引力的教学路径,以提高学生成绩。2014年11月17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学中文在欧洲成时尚”一文,概括了中文在欧洲的推广现状,并分析了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汉语热的深层次缘由。我决定在讲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以此文为例文。课堂上,我据此文给同学们出了思考题,并鼓励他们登台发言。没想到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台各抒己见,并建议我今后多搜集课外素材。我暗自高兴:自己尝试的这一教学路径一举成功了。

  [河北]秦延涛 

  

  诸多的“第一次”

  1986年,我在北师大实验中学考察时,传达室的“刘阿姨”赠我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是我第一次与她谋面;1987年,我第一次自费订阅海外版,至今已连续订阅了28年;1993年2月15日,我的文章第一次在海外版发表;2003年9月,在出席“华梅服饰文化研究所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时,我第一次接受海外版记者张何平的采访;2008年12月,我第一次走访了海外版编辑部。今后,我还要继续订阅海外版,或许,我和她之间还会演绎新的“第一次”的故事。

  [甘肃]李 璘 

  

  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我平日很重视对两个儿子的家庭教育。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我经常去听当地教育局开办的家长函授课,还从2007年起,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海外版对我的家庭教育帮助很大,在此,我代表全家向海外版的工作人员道一声:谢谢!同时,我建议海外版今后多刊登一些成功人士的事迹以及励志故事,以激励人们积极进取。

  [江西]程裕青 

  

  小城故事传海外

  我曾在陕西的一个县城当记者,常有机会深入到基层百姓的生活之中。我的美好愿望是让小城里发生的故事,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样的中央级大报,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个愿望终于在2001年5月24日得以实现——海外版刊登了我的摄影报道《“复明一号”造福陕西乡村百姓》。我坚信小城里有大题材,陆陆续续地给海外版投稿,几年中又有两篇得以刊用。我非常感谢海外版对基层百姓生活的关注。

  [陕西]程翔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后不久,厂里就订阅了这份报纸,以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海外市场信息。每天,海外版一到,我就先读为快。她刊登的优秀作品给了我许多启迪,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并助我圆了文学梦。30年来,我们就像老朋友,在岁月中一次次握手。即便是在我夫妻双双下岗、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的日子里,我也曾自费订阅海外版。多少个夜晚,捧读它,如同点亮心中的一盏明灯。

  [湖北]苏舜霖

  

  家乡菜肴 海外飘香

  受长辈的影响,我从小就爱上烹饪。2010年,我在图书馆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时,看到“我的拿手菜”栏目很有特色,它不但介绍美食,还传播饮食健康知识。于是,我在初春时节写了“青蒜烫百叶”一文,意在告诉读者用食疗防治感冒。文章一出,反响很好。海外版给了我写作的动力,这之后我将家乡的特色菜肴相继介绍给全国各地的美食报刊,使我不但在家乡有了名气,而且还经常接到来自海外的电话,请教我们家乡的拿手菜。

  [江苏]王国华 

  

  为海外版“做媒”

  2012年,我把韩国朋友千先生在中国研修中文的趣事儿写出来,投给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版。文章发表后,我把样报寄给了已经回国的千先生,他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更难得的是,他发现“学中文”版是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好教材,非常符合他的兴趣。由此,他开始订阅海外版,对其爱不释手。不久前,我与千先生在电话里谈及此事,他说,读海外版不仅能学中文,还能了解中国文化。听到这些,作为把海外版介绍给外国朋友的“媒人”,我感到很自豪。

  [江苏]陆建明 

  

  编辑写来亲笔信

  我第一次给《人民日报海外版》投稿,是在1986年2月。大约到了4月上旬,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在海外版上看到了我写的文章,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掉下眼泪。尤其难忘的是,海外版的编辑老师还曾亲笔给我写信,向我提建议。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2008年10月,我的言论杂文选《滴水集》正式出版,圆了我的出书梦。

  今年,我已是70多岁的老人。思前想后,是阅读和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是海外版的编辑老师对我的指点和鼓励,才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

  [江苏]孙杨生 

  

  海外版教我写新闻

  2003年,我被聘为县新闻宣传通讯员。我想,要胜任这一工作,就要多学习、勤动脑、常动笔。于是,我坚持不辍地阅读从堂兄那里得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后来,家里安了电脑,我就爱上了海外版的多媒体数字平台。海外版培养了我的新闻采写能力,年年都有几篇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去年7月9日,我写的《土家小镇飘茶香》一文,被海外版“旅游天地”版采用,这是我的稿子第一次上海外版,高兴得我几宿都没睡好觉。

  [湖北]葛权 

  

  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我初来中国黄河电视台这个对美国播出的专业电视台时,把握不准国外观众想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也不知道如何与国外观众“沟通”和“交流”。正在迷茫之时,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看到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在字里行间搜寻与我工作相关的内容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海外版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方向和老师。

  在年底工作总结大会上,台领导表扬我的节目做得好,并让我介绍经验。我向大家公布了我的“秘密武器”——自费订阅的海外版。我建议领导给台里订几份,事后我发现,不仅台里领导层,就连一些基层栏目组也都订阅了海外版。从此,她便成了我们对外传播工作中的良师益友。 

  [山西]赵建荣

  

  鲤鱼跳过了龙门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分局文化宫主管职工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在单位的阅览室里,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邂逅,一见就爱不释手了!路局鼓励大家给中央级报纸投稿,我起初觉得高不可攀,转念一想,就当是鲤鱼跳龙门,也得试试吧。于是,我开始给海外版投稿。一天,我收到海外版编辑的来信,对我写的《我的老妈妈》一文,提出了4点修改建议,我欣喜万分:不知摔掉了多少片鲤鱼麟,我终于要跃过龙门了。稿子按照要求修改后,很快就发表了,而且反响很好。我奉命调入路局报社,这是我今生的大事。在海外版迎来创刊30周年之际,我权以天池雪水为琼浆,向海外版高高擎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新疆]左增杰 

一封家书 一份期待(我与海外版)
“黄色”“黄”的词义(语文信箱)
期数:362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