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23日 星期四

普陀山 普济寺

海天佛国新气象(走进寺观教堂③)

本报记者 陆培法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23日   第 05 版)

  普济寺正门

  寺内的游人香客

  放生池

  记者在相隔20多年后的初夏,又来到浙江省普陀山的普济寺采访,首次遇到普陀山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门肃法师。他告诉记者一个数字:今年正月初四这一天,普陀山进出的香客和游客人数多达14万人。

  或许是因为是登上了佛国,所以14万人的进出,并没有打架吵闹之事,人人礼佛,个个行善。这一种气氛,让普陀山保持了异常的寂静与神圣。

  在普济寺,当你闭上眼睛,听到的只是祈祷声和念佛声,没有人喧哗。而睁开眼睛,却又会发现,香客已经挤满寺院。

  这就是普陀山让人喜爱的一个理由:让你静心,远离尘世。

  

  海上有仙山,佛国展新貌

  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竖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

  普济寺大殿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值此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寺观庄严,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

  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东面一座桥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

  西面一座桥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下雨时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

  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每年6月莲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我们入殿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本山主佛毗卢观音。她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慈眉善目,脸呈微笑,在莲花座上结跏蚨坐,右手擎一枝平开莲花,左手以横臂挡胸,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圆形,其余三指微微分开,结大悲施无畏印。这种形象,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善财童子和童女侧立两旁。殿两侧是观音三十二化身,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和龙、蛇、大鹏鸟等动物和拟人塑像,以显示普度众生的“法力广大”。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出自中国美院雕塑系的师生和82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詹振辉等之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庄严逼真,表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普陀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

  香客文明礼佛,僧人仪规庄严

  由于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每年来这里的香客和游客人涌如潮。但这次来这里采访时有一个现象让我深深惊叹,就是这里环境的宁静。

  走入普济寺大门,你只要花一元钱,就能请到三支清香,从容地走进大殿到指定的香炉上香或者自动供奉到佛像前。人们来这里烧香,高雅多了,内心平静多了。

  在这里,你看不到满大街小贩们的卖香叫喊声,同时也看不到向游人强行推销的商人。到节假日时,虽然香客游客云集,但这里没有人烧高香、头香等,铺张浪费的现象似乎在无形中失去了市场。

  无论在朱家尖至普陀山的码头上、摆渡客船上,还是在这里能接触到的各种佛事介绍材料上,都有普陀山佛教协会有关文明礼佛的各种公益广告。

  为了体验僧人们的真实生活,本报记者专门半夜3点半,赶到普济寺大殿。凌晨4点整,便听到了清脆而有节奏的敲板声,接着传来浑厚而宏亮的撞钟声,僧人与香客们随着悠扬的钟声而起,走进大殿共做早课。

  普济寺香火鼎盛,每天早上礼佛的人挺多的。僧人们庄严的外相、直指人心又洪亮有力的诵经声,以及渐入佳境的香客们,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许多网站、微信、微博上都能看到普陀山的早课。

  而更为记者折服的是,常慈法师通过视频给我演示的僧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过堂仪规,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用餐过程。无论是餐具摆放、要餐多少、开始结束,还是上茶、上饭粥、上菜等,都有一个标准的仪规,整个过程据说也是一个修行观相过程,非常安静,不会发出任何杂音,令人叫绝。

  当记者问到普陀山如何营造出这样的新气象时,门肃法师道出了其中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妙善法师根据普陀山的实际情况,加强了普陀山佛协的实体化建设,开始实行由佛协对全山寺院实行人事统一调配、经济统一核算、修建统一规划的“三统一”管理模式。

  这个管理模式能够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佛教界本身和社会办大事、办好事。在当地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指导下,普陀山佛协的“三统一”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个法人(佛协)、二级管理(寺院)、统分结合”的机制。

  在这个管理机制中,佛协会长办公例会为集体领导层,常务理事会为民主决策层,理事会为规范管理的执行层,对全山寺院实行管理。这种做法克服了过去佛协与寺院管理关系上存在的微观过死、宏观过乱,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避免了各寺庙间为利益而形成恶性竞争。同时,通过科学地整合资源,合理安排各项费用开支。

  本报记者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采访时,会闲法师介绍说,该学院坚持“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方针,配备学监和班主任,加强学与修的管理,制订上殿、过堂、修观、念佛以及僧仪、僧纪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坚持分项逐日登记,按月公布,期末评比,并作为升级,毕业考核的内容之一。经过全院师生的齐心协力,每逢观世音菩萨圣诞全体师生以虔诚的心情,肃穆的僧仪,三步一拜朝礼佛顶山; 女众班学员利用寒暑假期间,齐集观音洞举行“法华七”,礼拜《法华经》49天;在闻思修“三慧”的熏陶下,一代传灯新人,茁壮成长。

  近30年的实践证明,普陀山佛协的“三统一”管理制度是佛协各项事业有序不乱、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次捐款4.5亿元,普陀功德永传扬

  2015年6月30日上午,台湾新北市万福禅寺教旗飘扬,信众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舟山市佛教文化交流团,普陀山佛协在台湾万福禅寺举行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仪式。

  百万元捐赠仪式体现了两岸一家亲的主旨,正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所言:“今天我们践行诺言,把净资善款送过来,圆了我们一家人心愿。”

  万福禅寺原初名“般若堂”,唐德宗赐名“建福禅寺”,明朝万历皇帝赐额“万福禅寺”,是中国禅宗主流——临济宗的发源地,世界黄檗宗福庭。普陀山佛教协会惊闻台湾新北市万福禅寺遭遇火灾,大雄宝殿被烧毁,明空法师不幸罹难,同感悲恸。为表达对明空法师为两岸及普陀山佛教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怀念和发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普陀山佛教协会决定向台湾万福禅寺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复万福禅寺。

  而普陀山佛协最大的一次捐款发生在4年前。2011年9月13日,由普陀山佛教协会捐款建成的浙江舟山朱家尖大桥扩建工程(观音大桥)正式通车。普陀山佛协一次捐款4.5亿元建设朱家尖大桥工程,创下了迄今为止中国宗教界单笔捐款的最高纪录。此善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道慈法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普陀山佛教事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由修建寺院向回报社会转型,由香火兴寺向文化弘法兴教转型。改革开放初期,普陀山佛协资助社会教育、福利、救灾、济困、安老、环保等事业,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等,累计捐款上亿元。自1990年开始,在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全山住持妙善法师的倡导下,普陀山佛协设立了“妙善文教慈善基金”,专款用于慈善活动,现在每年捐款达2000万元。

  普陀山佛协除了朱家尖大桥建设工程捐赠外,还在舟山市内的慈善项目上支出680多万元。每逢“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普陀山佛协都会到普陀山当地幼儿园和驻地部队进行慰问。

  对于舟山地区以外的灾难与困难,普陀山佛协同样慷慨布施。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普陀山佛协组成“灾区心灵抚慰团”,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参加了全国佛教界在成都宝光寺举行的大型祈福追荐赈灾法会,并向成都、都江堰、彭州三市灾区捐款300万元;2009年,向台湾“8·8”风灾地区捐款500万元;2010年,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137万元,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助200万元,并捐助70万元支持贵州毕节试验区改善民生工程等。

  普陀山佛协在向社会捐款的同时,也重视僧团内部的福利事业。在舟山市民宗局、市社保局的帮助支持下,普陀山佛协宣传、发动僧尼参加社会保险,并制订了合理的内部实施办法,同时继续认真做好颐养堂的安老工作。

  道慈法师说,近年来,普陀山佛协每年用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支出达数千万元。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同时,也引领着良好的社会风尚,彰显着一种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体现着佛教的济世精神。

  

  本版制图:潘旭涛

海天佛国新气象(走进寺观教堂③)
道慈风骨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