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17日 星期五

老牛奋蹄志弥坚

——追记成思危与海外版的几次交往

本报记者 叶晓楠 邹雅婷 石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17日   第 10 版)

  图一

  2013年8月2日本报《名流》版

  2014年3月7日,成思危在海外网录制节目
  本报记者 赵树宴摄

  本报记者 石畅摄

  成思危的著作

  成思危的著作

  2015年7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记得201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网联动,对成思危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而后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成思危又做客本报官网海外网,纵论经济形势。而今,两年过去,当我们重新打开当时的视频,回顾过往的点点滴滴时,只觉得先生仿佛并未远去……

  

  两度走近成思危

  本报记者第一次走近成思危,是为本报与海外网做人物专访。

  那是在2013年7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成思危在民建中央的办公室(图一)。当时,他身着白色短袖衬衫、浅灰条纹长裤,身材高大,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笑容随和,没有任何架子,一切都令我们感到亲切而轻松。访谈开始前,他还特意询问摄像师:“我今天没穿正装,这样可以吗?”

  办公室的陈设简朴大方。一面深赭色厚重充实的大书柜,一张堆满办公用品而又不失整洁的书桌,一组黑色的简式沙发,沙发上方悬着一幅字:“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成思危说,这是他的座右铭。

  这次访谈是本报首次进行报网融合的新尝试。本报记者与海外网联合采访,除采写文字稿外,还全程拍摄了视频,并制作成二维码,配发在2013年8月2日的本报《名流》版上,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采访视频。

  记得当时,成思危坐在临窗的沙发上,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娓娓道来:16岁时,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他只身离开香港回到广州;“文革”中被下放去烧锅炉,却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多门外语;46岁从化工专业转学工商管理,赴美攻读,学成后将现代管理和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1994年,接受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民建,从此步入政坛,历任民建中央主席,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卸任后,他又回归学者身份,坚持做研究、撰写专著,每个月还给中科院的研究生授课。

  “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讲述起人生中几次关键的转折,成思危的语气始终是那么平和。历尽峥嵘,他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谈笑间还配合着生动的手势。原定40分钟的采访延长到1个多小时。成思危不仅分享了他的人生故事,对于当下资本市场的问题,也阐述了精辟独到的见解。访问中,为了保持摄像的连贯,在1个多小时里,他几乎没有端起过茶杯喝水。

  临别时,记者与成思危合影,并邀请他有机会来本报给大家讲课。成思危欣然接受了邀请。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外网策划了一组“高端访谈”系列节目,邀请专家解读两会热点话题。于是,我们试着邀请成思危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尽管2月底刚从国外出访回来,两会期间日程安排也很紧张,但接到我们的邀请后,成思危很爽快地同意了来海外网演播室录制节目。

  3月7日下午3时,成思危轻车简从来到海外版,在与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副总编辑王咏赋等亲切交谈时,成思危说,他父亲是著名报人成舍我,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他有着一份天然亲切的感情。

  主持这次访谈的海外网主播孙晓璇对当时的细节记忆犹新。“我给成老递上名片,他拿起来仔细地看了看,笑着说:‘我就叫你晓璇吧!’随后很自然地把名片放进胸前的衣兜里。我当时心头一热,紧张的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

  访谈中,成思危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深入浅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阐释了经济形势、人民币国际化、上海自贸区等专业性话题。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停顿和休息。他那饱满的精神状态、雍容的气度、睿智的谈话,让年轻的工作人员佩服不已。访谈结束后,成思危对孙晓璇说:“你们的演播室很专业,你的主持也很好!”这句鼓励一直深深地刻在孙晓璇心里。

  海外网的同事们说,回想那次访谈,成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有洞若观火的分析,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给大家留下的是“专业、认真、严谨”的印象。

  “含笑扬眉对苍天”

  其实,不止是我们,在我们对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访问中,大家对于成思危的印象,都是一位爱国、谦和、质朴、勤奋的宽厚长者。

  成思危曾说:“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当他向我们讲述起他人生中的三次转折时,我们发现,跌宕起伏的是他的人生,不变的是他那颗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成思危非常坚强。2006年,他被发现患了直肠癌,后来做了三次手术。他常说,自己是“审慎的乐观主义者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合”。2008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有一年,他有100多天都在国外发表讲演。“他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就是那份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在支撑着他。他懂多国语言,所以总是不知疲倦地从学术角度去宣介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他认为,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国家多贡献一天。”7月13日,成思危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虽然年事已高,但成思危给人的印象依然是精神矍铄”。“成思危用‘退而不休’四个字来形容他的生活,就如同他传奇色彩的人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能为中国做点事”……

  这位工作人员给我们描述了成思危退休后的日常生活:每逢“五一”、“十一”等假期,他都在家里写书、看新闻、上网掌握最新资料。就在今年,成思危还出了一本书《中国股市回顾与展望》,当时他躺在病床上,却仍然在认真审稿。

  成思危的知识面非常广,他的家里摆满了书,不论走到哪里,他最喜欢的就是买书。甚至在住院治疗时,身边还放了很多书,坚持读书写作。他总是对身边的人说,凡事只要关注,就没有学不会的。“我46岁去留学,还是由化学改行学工商管理,一样学成归国。”快70岁时,成思危担任了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会长,参加活动时,他发现当地人多用西班牙语交流,于是,他花了两年时间学会了西班牙语,并且能用西班牙语发表演讲,让人敬佩。成思危经常说:一个人要有上进心和求知欲,还要有责任感,对社会的贡献才会更大。

  一个多月之前,成思危度过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6月11日,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看望他时,他即兴赋诗《八十回眸》:“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

  成思危去世后,他的学生、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发表微博,回忆道:“作为学生,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先生是极少数身居高位仍然坚持说真话的人。”“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八十回眸,成思危可以含笑扬眉对苍天。

老牛奋蹄志弥坚
八十回眸
叶小钢:中国音协新“指挥”
非常好声音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