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赣南 无处不在的变化

刘润发 刘效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13日   第 01 版)

  2012年6月28日,是值得赣南人民世代铭记的日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播下了江西赣州跨越发展的种子。

  3年多来,这片土地正收获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硕果:城乡变化翻天覆地,干群面貌焕然一新。

  

  活力 春潮涌动

  “成本下降了,配套设施方便了”,这是江西青峰医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鸿程的直观感受。

  “春江水暖鸭先知”。3年大变样,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像李鸿程这样奋斗在一线的企业家。近年来,一批有潜力的企业在赣州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几年,昌吉赣高速铁路、寻全高速如条条长龙,蜿蜒逶迤;南康家具、赣南脐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潜能无限的产业集群建设正酣;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等一系列“国字号”平台正式启动……赣南苏区经济发展,越发生机勃勃、光艳夺目。

  3年来,赣州从“内陆”变成了“前沿”。

  2014年8月,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试运行,实现了国内进境木材首次内陆直通,赣州正迈入具有现代口岸服务功能的“口岸时代”。3年来,赣州共争取上级批复重大平台9个,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从政策影响到内生动力,从发展基础到承载能力,从造血功能到综合实力,赣州实现了质的提升和跨越。

  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从原来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三到四成,到连续3年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省末位移至第一位;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连年居全省第一;2011年到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

  幸福 花样绽放

  在赣州兴国县铭恩新村,村民胡世瑞脸上挂着笑容,正带着来访的亲戚在小区参观:这是文化长廊、社区活动中心;这是医院、养老中心、农家书屋;这是在全省也排得上号的幼儿园……两年前,他从风雨飘摇的土坯房,搬进了这个小区。

  铭恩新村是千百个赣南村庄变化的一个缩影。这里原本一片荒芜,如今已是新房林立。放眼赣南,与幸福有关的故事在这片红土地上不断涌现。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曾经连片的破旧土坯房已不见踪影,现在村里家家住新房、户户有产业。

  章贡区沙石镇东风村帐背小组,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连自行车都派不上用场。现在修通了村组公路,办起了两家农庄。

  崇义县过埠镇长湾村,村民曾长年居住在库区水面搭建的木棚子里,如今搬进修建了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的“梦想家园”新村……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把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来抓,大手笔民生资金的投入和民生工程的建设,让赣南农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9.52万户、263万农民圆了新居梦,278.4万人喝上了“安全水”,7.6万户山区群众摆脱了不通电的困扰,41.39万户农民告别低电压、用上稳当电,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

  教育、医疗、就业……在赣州,百姓所急、所想、所需,就是民生工程的指向标。

  桩桩件件、点点滴滴,赣州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入手,将民生改善放在振兴发展的突出位置,让赣南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干群 鱼水情深

  在赣南大地的千百个村庄中,有一种共同的景象,那就是家家户户自发挂着两幅画像,一幅是毛泽东主席,一幅是习近平总书记。

  这种感激,发自肺腑。

  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语境下, 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安排全市近10万名干部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子、做亲戚。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大力创建作风建设模范区。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倒逼广大干部进行能力革命、作风革新。把党中央的关怀转化为推进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广大干部涤荡心灵垢土,切身体验泥土之辛、稼禾之苦、百姓之难,想问题、办事情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系列的机制措施,变“群众找上门”为“干部走上门”,使群众话有地方说、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群众和干部交流畅了,信任多了,横在干群之间的隔离墙不见了。

  干群心相通、情相融,极大凝聚了振兴发展的民心民力。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耕耘在精准扶贫、同步小康主战场。954万赣南人民的脚步如影相随,永不停歇……

赣南 无处不在的变化
旅游将带动1200万人脱贫
北京加快行政副中心规划
“灿鸿”过后
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望海楼)
中东部迎来“烧烤”模式
731部队罪证新增45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