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志愿路上的追梦人

——记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姚云鹏

王宝君 刘 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10日   第 06 版)

  姚云鹏(右一)为“小葫芦”(左一)过生日。

  病床上的姚云鹏。
  (陈心同摄)

  今年“七一”,姚云鹏在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六区的病房里接到了从新疆托里打来的电话:“姚哥哥,我是‘小葫芦’,我们想你了。你怎么还不回来?”一个小女孩焦急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我也想你们,也想早一天回去,可……”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打断了他们的通话。“姚哥哥,你轻轻地咳、慢慢地说!”“姚哥哥,你什么时候能回托里啊?”电话里,两位男孩先后安慰和询问。

  投身志愿照顾孤儿

  姚云鹏,2013年7月毕业于齐鲁师范学院,同年8月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八千里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国家级贫困县托里县。

  电话里与姚云鹏通话的孩子们,都是托里县的孤儿。年仅9岁的“小葫芦”叫胡露凡,是孩子们中最小的,因为脸长得圆圆的,小朋友们就叫她“小葫芦”。她还有个哥哥叫胡永涛,兄妹俩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父母。另一个14岁的男孩叫王天义,从小在福利院里长大。

  2014年,姚云鹏在“六一”儿童节的慰问活动中,看到这三个孩子无助的、对外界不信任的眼神,于是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帮他们!”从此,每到周末,姚云鹏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们谈心,教他们画画,给他们讲故事,用自己微薄的津贴为他们买书、买文具、改善伙食,为“小葫芦”张罗过生日。

  正当孩子们与他相处得情同手足、难舍难分时,姚云鹏却突然病倒了……

  勤俭律己慷慨待人

  “2014年4月21日:火腿4元,馒头2元;4月22日,蔬菜6元,馒头3元……”这是舍友为姚云鹏整理物品时,无意间发现的记账单。简简单单的一页账单上,记下最多的就是每天3元钱的馒头。

  托里县是国家西部计划服务的四类地区,每人每月国家补贴1510元,地方补贴600元,共计2110元,这就是姚云鹏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姚云鹏对自己抠门,对朋友却异常大方。同为志愿者的舍友赵俊,去年在结束服务期时急需2000元钱。姚云鹏虽然手头也紧,但也马上筹够钱交给了赵俊。志愿者中有人生病时,他总是主动跑前跑后,帮别人打水、买饭、买药等。

  细心的机关党工委书记李新玉发现姚云鹏的西装不仅陈旧,而且大小也不合体,就悄悄地问:“小姚,你的正装呢?”“李书记,您别笑话我,我没有西装,这身衣服是借别人的。”姚云鹏尴尬地解释。于是,李新玉特意带着姚云鹏来到服装店,自费为他量身订做了一套西装。从此,姚云鹏有了自己的西装。但只有在正式场合,他才穿出来。

  身患重病心系乡里

  2015年3月上旬,姚云鹏作为托里县第二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成员,驻进多拉特村。在村里小学走访时,他了解到学校缺美术老师,有的孩子甚至连彩笔都没有。第二天上午,姚云鹏就向工作组组长哈尔山提议:在多拉特村开办美术辅导班。经同意后,他抓紧筹备,很快就从县城买来了绘画材料。

  进村半月,姚云鹏咳嗽得越来越严重。无情的癌细胞在姚云鹏体内扩散,一把把止咳药,对他不起作用。为了不被同事们发现,每到吃饭时,他就借口离开躲进宿舍,等大伙儿散去,他才出来吃饭。

  3月28日,是姚云鹏在这里工作的最后日子。身体极度不适的他,硬是加班忙完了手头所有的工作。此时,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剧烈的咳嗽使他整个人都在颤抖,他再也支撑不住了……

  哈尔山组长亲自联系医院,并立刻驱车送姚云鹏前往托里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因县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姚云鹏需要转院。在去往乌鲁木齐的大巴车上,姚云鹏拨通了哈尔山的电话:“哈组长,我在县医院治疗,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医生建议到自治区中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等病好了就回来……”

  4月20日,山东省肿瘤医院为姚云鹏开出诊断书:肺癌晚期。

  “我可能回不去了,你们一定把‘小葫芦’他们照顾好。我的画板就留给孩子们吧,算是给他们留个念想,希望他们长大成才后,还能记得他们的‘姚哥哥’……”电话里,姚云鹏哽咽地嘱咐志愿者史利。

  姚云鹏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连日来,更多的人向姚云鹏伸出了援助之手。托里县二中高二年级的李雪梅老师,拿着当时手里仅有的60元钱说:“60是顺、定的寓意,希望他顺利渡过难关,早日恢复健康!”

志愿路上的追梦人
新疆成为能源综合改革试验田
五家渠市群众文化活动红火
边防官兵助孤儿圆求学梦
郭民辉:草情篆韵书墨魂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