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小暑——倏忽温风 伏日来临(节气·物候)

王玉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7月07日   第 06 版)

  夏至后的节气是小暑、大暑,它们分别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和中气。按公历,小暑落在每年7月的7-8日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今年的小暑交节时刻为7月7日18时12分。

  小暑,意思就是“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物候知识制定的,但到了盛夏,中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小,都十分炎热,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所以小暑、大暑的含义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状况基本上都是符合的。

  看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前六句意思好懂,后两句有些费解,它们出自《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指热风来临,所以蟋蟀都躲到墙壁里去避暑,雏鹰也开始学飞翔了(习,飞的意思)。这种说法后来演变成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后一句,指老鹰因地面温度太高而改为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

  小暑期间有两个重要历注:出梅和初伏。小暑后(含小暑当天)第一个“未日”称“出梅”,今年出梅是7月18日(一般都在7月7-19日),出梅标志着江淮地区梅雨期的结束,副热带高压开始控制局面,盛夏开始;历法又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今年初伏是7月13日(一般都在7月13日-21日),也是盛夏开始的标志。总之,这期间中华大地的共同特点是,只要是晴天,大地上仿佛不再有一丝凉风,空气中总是带着热浪。

  当然,按降水量,小暑期间南方北方还是有区别的,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期,南方则进入伏旱期。由于水稻生长的需要,小暑期间的雨在南方很珍贵,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的说法。有的年份,到小暑前后,北方的冷空气仍然比较强,在江淮一带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又会出现类似梅雨季节的锋面雷雨,民间谚语称“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指小暑时节的雷雨,仿佛黄梅天又回来似的。

小暑:喝新酒、吃新米,神州上下俱晾衣(节气·民俗)
小暑宜茶
诗意小暑
小暑——倏忽温风 伏日来临(节气·物候)
责编:赖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