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26日 星期五

后沟村的乡愁

康梦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26日   第 07 版)

  后沟村全景

  后沟村老戏台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说,只有安静才能让人真正回归生命的本源。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大巴车晃晃悠悠溯源而上,我们跟随冯骥才先生的脚步来到了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走进村里四处瞭望,每一处景物都像是一个悠久的故事,引人驻足聆听。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起跑点放在了后沟古村。13年后,当年的参与者们带着一份满意的答卷重新回到了这里,希望再次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

  

  一次美丽的重逢

  初见这个藏在山坳坳里的古村落,感觉像是坐上了时光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保存完好的农耕文明也使这里成为中国民协古村落保护的“示范采样地”,从后沟出发,拉开了中国民协古村落保护的序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发现后沟村时的种种动人细节。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筹备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在他为选择古村落考察对象发愁之际,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让他和一批志同道合者决定即刻启程前往后沟村采样调查。“时任榆次区委书记的耿彦波告诉我,榆次东北的山坳里发现了一座古村落,原汁原味原生态,走进那村子好像一不留神掉入时光隧道,进了历史。他刚从村子里出来便打电话给我,我感觉他的声音冒着兴奋的光。”

  村口树影婆娑的老槐树,盘旋而上的石板路,村中央古朴典雅的老戏台,村里的一切看起来安详而幸福。“13年前的后沟村可不是现在的样子”,当年来到后沟村调研的摄影师樊宇说,“你很难想象,村中央那个古色古香的老戏台,在2002年,你花700块钱就能买到,观音堂关帝庙里的壁画只剩百分之几清晰可见,现在它们都被修缮保护了起来。”村民范保儿已在后沟村生活了60多年,以前主要是在种地,现在农忙后还会在村里的农耕博物馆负责安保。谈及13年来后沟村的变化,朴实的他用乡音说道:“方便了,以前买东西我要骑自行车去榆次,现在村里都有了。”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则从另外的角度见证了13年里后沟村的进步。初见后沟村时,向云驹被古村落精彩的文化震撼,但遗憾的是,保存完好的农耕村落文化显然已被工业文明前进的脚步遗弃。经济收入太少导致村民纷纷外迁,留守在村内的青年男女婚嫁问题都很难解决。13年来他看到后沟村变得更好,从2002年人均收入200多元到现在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从村民纷纷外迁到青年劳力回归村落。

  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21世纪中国首个超大型文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遥相呼应,内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合力,推动了中国一系列重要文化政策的出台。

  站在古戏台旁,冯骥才认真而严肃地说道:“我们的社会在急速转型,传统文化正在瓦解消退,但是这里有中华文明的精髓,有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文化的自觉性,早在2001年,季羡林、启功、于光远等近百名学者签署过抢救民间文化的紧急声明。13年过去了,我们走访了中华大地上2800个县,时代性的文化大普查已经结束,现在基本做到了对民间文化、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文学、木版年画、歌谣、戏剧、音乐、美术、曲艺、杂技等心中有数。”

  随着整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推进,中国民协整理编辑了22卷《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80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10卷本《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多卷本《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等。正陆续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全书》、《中国古村落丛书》、“我们的节日”丛书,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增添了重要内容。现已完成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以及正在推进的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等重点实施项目,还将为我国文化百花园中增添新的民间文化学术成果。

  一顶帽子的乡愁

  13年前的秋天,现任中国民协副主席的潘鲁生戴着一顶黑布帽,和冯骥才等人从四面八方奔赴山西后沟古村,8位中国当代一流的民间文化学者在此集结。

  今年,当潘鲁生得知要再去后沟村,他情不自禁地又找出那顶褶皱的帽子,“帽子本身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它唤起了我的思绪,这是一种文化乡愁。在新一轮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这顶帽子再次给了我一种信念,坚持。我们要走的道路就像一篇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在很多人看来,民间文化虽然有自身的魅力,但却显得粗糙,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民间文化常被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自发性文化现象。对此,冯骥才表示:“在中华文化中,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民间文化是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博大精深。如果说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体现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便由民间文化鲜明而直接地表现出来。”

  然而,当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形势依旧不容乐观,特别是传统村落保护,涉及到方方面面,离不开国家层面、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村落老百姓的共同努力。观音堂旁,看着今日的后沟村,冯骥才感慨:“事物的原点总是最具魅力的,我们总想回来看看。我们对后沟村有一份乡愁,一种文化的乡愁,文化人集体的文化乡愁。它寄托着我们一种集体的深挚的文化情怀与眷恋。”

后沟村的乡愁
关于《奔跑吧兄弟》的3个为什么
古筝不只是手指运动 更是内心律动
《报告!教练》将登陆东方卫视
“中国梦”动画系列片《星星梦》开播
董万基环保演唱会举行
《囍从天降》真情做公益
责编:郑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