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

中国纪录片与世界对话

本报记者 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22日   第 07 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国内和海外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与世界进行了比较顺畅的对话。

  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部,在国内拉动了纪录片产业,在国外连连创下国产纪录片单集卖片纪录,并导致出现一个国家多家机构互相竞价的现象,韩国、日本、东南亚、德国、法国、俄罗斯都已经购买播放,引发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向往。

  日前,国产纪录片《第三极》通过讲述西藏最普通的人和事,展现了西藏不普通的发展历程。三四十个故事涉及亲人间的相处、个体与群体的互利互惠、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休戚与共等全球观众共同的话题,令中外观众都感到耳目一新。据统计,《第三极》的观众中有6.3%是海外用户。

  即使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纪录片有了国际视野,也便不同。刚刚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4集人文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通过发生在一个朋友圈的故事,再现了军阀混战年代里中法两国精英使东西方文明交融互进的一段传奇。今年9月,这部纪录片将在法国播出。“面对历史和现实,我们选择了国际化的讲述,即以事实讲述和细节传达为核心,而不是观点先行,并力图还原历史的复杂、真实的面貌”。该片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

  张同道认为,2014年以来,国际化是中国纪录片的突出向度。国际视野支撑了国际高度,国际叙事决定了美学形态,中国纪录片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纪录片以合作方式

  进入国际主流

  当今,多国合作、全球拍摄已成为国际纪录片界创作的基本模式。中国纪录片以合作的方式进入国际主流,是一种成功的传播策略。

  中国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探索频道合作的3集系列纪录片《运行中国》,今年上半年先后在探索频道电视网的亚太主频道、南亚频道、澳新频道播出,覆盖亚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亿家庭订户。主持人建筑师丹尼·福斯特用他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参观中国、解说中国,引发外媒热议。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5)》调查显示,2014年,《隐秘的王国》《野性的终结》《GPS-星球大战》等一些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初现,不仅在中国成功播出,也在英国、法国主流媒体播出,并发行到世界几十个国家。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秘境中国·天坑》等中国题材上,央视纪录频道频繁探索在全球范围取景拍摄,或以外国人的视角介入,展现国际视野。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介绍,至今,央视纪录频道已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英国独立电视台等签署了纪录片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2014年,中央电视台向海外发行约2000小时纪录片,覆盖了81个国家和地区。

  五洲传播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推动下,五洲传播中心和探索频道于2004年就开始合作,共同打造了包括《魅力中国》《中国建筑奇观》《上海世博园》《崛起的希望》等近65小时的中国题材节目,通过探索频道的全球播出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成为中国纪录片重要诉求

  在张同道看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首先就要做到不像过去那样仅仅站在中国立场、政治宣传的单一角度,而是正视丰富、复杂的历史和人性。比如,《贝家花园往事》如果放在过去拍,主题也许会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但现在片子展现出生活在中国的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中法文明在此交流融合;法国大夫贝熙业有伟大的一面,如为百姓无偿治病,为八路军送药,另一方面,他在中国兼职较多,应该所获颇丰。

  另外,讲故事的方法也要国际化,要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正因为《第三极》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藏族观众在微博评论《第三极》“拍得很纯粹,没有说教,作为生活在第三极的我感到受到了尊重”。视听手段也要国际化,不采用那些象征英雄的青松、象征保守的窄巷子等模式化的、中国色彩的体系;注重技术美学,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里,白蚁的洞穴是用微型摄影机从洞穴穿过去拍摄的,拍东北泡酸菜时,手起刀落,白菜像山被劈开一样的镜头,使平常的场景有了崭新的视觉效果。

  还有许多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化的方向上迈出有力的步伐。《五大道》赴美、英、法等国采访国际汉学家,并邀请八国联军的后代访问天津大沽口炮台,重新审视以五大道为代表的九国租界带给天津的文化记忆;《大黄山》放弃了传统风光片的明信片美学,转而寻找故事,邀请奥地利摄影师和加拿大山地飞行员一起航拍黄山的云海、峡谷奇观。就连《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总导演陈晓卿也宣布,“将在全世界的框架下审视中国美食,也会出现国外食物与国内食物的比照”,并暂定去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秘鲁、伊朗等国家拍摄。

  当下,“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已是中国纪录片的重要诉求。张同道指出,过去性质单一的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是宣传品,还是文化产品,目的不仅是宣传,还要传播,而且我们发现通过传播,能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其中也寄托着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再思考。以往我们的整套思想体系都受西方影响,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相比较之下,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影响力输出非常少,我们不仅要对世界有经济影响力,还希望有文化影响力,所以必须有过硬的、沟通无障碍的文化产品。

  国际化与“化国际”

  张同道指出,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以后,下一步就是“化国际”。他认为,好莱坞电影我们看得懂,还是因为我们看得多,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反应模式。中国纪录片现在的国际影响力不够大,但当我们既接受了国际视听语言的一套基本规则,又进行了中国化的调整,最终有可能在美学、视听、影响力、技术等各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纪录片潮流。

  英国BBC的纪录片和美国探索频道有明显区别,英国和法国的纪录片风格也很不相同,如通过《迁徙的鸟》《帝企鹅》《小宇宙》《海洋》可以看出,法国人拍动物极富诗意,而英国人拍《蓝色星球》《非洲》,则延续了BBC纪实中追求奇观的传统。

  “当然,中国应该先国际化,再‘化国际’。总体而言,现在国产纪录片离国际化还有一定距离,‘化国际’还需要时日。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批强大的作品,形成规模,将来才有可能在世界上出现中国纪录片学派。”张同道说。

互联网+时代,电视将怎样
中国纪录片与世界对话
交响清唱剧《屈原颂》搬上舞台
郎朗助阵长白山森林音乐节
林永健“怒放”饰演草莽英雄
《摇滚英雄》开启暑期电影狂欢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