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由湖北省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和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三省四地联合,将端午文化“打包”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端午节”被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
“申遗”成功的近6年时间里,四地的端午文化保护得怎样?又有哪些新的传承?
湖北秭归:三过端午
在湖北省秭归县,端午比年大,过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秭归每年要过3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端午申遗成功后,秭归县的端午节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地人在凤凰山上建了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的屈原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每年端午节,都会有海峡两岸的知名诗人、屈原后裔和当地群众前来祭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到访屈原故里,共享屈原文化研究成果,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秭归县政府希望把屈原文化从图书馆和文学研究院“请”出来,让它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中“活”起来。有文化的地方,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有游客的地方,文化传播会更快。这也是秭归县保护和传承屈原文化的新思路。
今年,为营造节庆氛围、传承端午习俗,秭归县将开展端午粽子创意、制作大赛和旱地龙舟等活动。活动时间从“头端午”持续到“末端午”,通过赛事的比拼,增加大家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湖北黄石:舞狮赛舟
黄石市的端午节以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舞狮、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为主,从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开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祭祀活动。
黄石民间的阳新舞狮之风由来已久,其县志记载:“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城乡玩龙灯、舞狮子颇盛。”黄石市成为端午申遗四大地区之一后,更加注重品牌和文化的创建。当地“一县一品”文化创建活动,把“中国舞龙舞狮之乡”和“西塞神舟会”纳入了“黄石市十大文化品牌”之中,成为特色文化创建和国家级非遗的重点发展项目。今天,舞龙舞狮和西塞神舟会已成为当地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从民俗绝技、道具排演、祭祀祈福等方方面面都有新的发展。
今年的“西塞神舟会”仍是黄石端午节期间的重头戏。当地政府表示,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把这项传统技艺长久地传承下去。
湖南汨罗:粽香情浓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流行于汨罗市的汨罗江流域中下游一带。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止,除办家宴、赛龙舟、回娘家、辞端午外,还包括偷神木、雕龙头、唱赞词、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龙、祭屈习俗。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都被攻破,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为纪念屈原,民间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传说汨罗江就是粽子的发源地。传统的汨粽个头尖尖的,以原味粽为主,煮熟后剥开粽叶蘸着白糖吃,别有一番风味。随着现代面点技艺的改进,面点师傅根据汨罗当地的特色,开创了以湘莲粽、杂粮粽、红豆粽为主的甜粽子,以及以腊肉粽、蛋黄肉粽为主的咸粽子。口味丰富的汨罗粽逐渐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扬名。
除了对粽子的传承,汨罗人更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的端午俗语,一条名江(汨罗江)、一位名人(屈原)、一座古祠(屈子祠)紧紧相连,催生了龙舟竞渡活动。这项活动更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汨罗端午节最大的亮点是龙舟赛回归民间。16支民间龙舟队将竞渡汨罗江,传承传统文化。除此之外,端午期间还将举办音乐帐篷节、快乐戏迷海选赛、摄影大展等活动,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节日里找到乐趣。
江苏苏州:驱邪消灾
苏州的端午节民间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纪念的是早于屈原200多年的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带香包、贴端午节符剪纸、悬钟馗,为其主要习俗。
端午之于苏州,不仅仅是传统的民间岁时节庆,更是一种同苏州古城同样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发展到今天,5月在苏州仍被认为是毒月、恶月,这个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悬菖蒲、佩香囊、缠五色丝、吃五黄等,是这一地区普遍的习俗。所谓“五黄”,是指黄鱼、黄鳝、黄瓜、黄泥咸鸭蛋黄和雄黄酒。在苏州,吃这些的目的也都是为了驱灾避难。除此之外,苏州的端午节还比其他地方多了伍子胥的研讨会和伍氏后裔的祭祖活动,每年民间都会自发地组织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今年苏州端午节期间的活动也是精彩纷呈,大到“2015苏州乐园狮山音乐节”“太湖杯”龙舟赛,小到吃粽子、吃五黄、佩香囊,端午的习俗也正是在这些生动的载体中,不断地往下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