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中国城一建筑工程延宕多年,近期出现进展,项目规划的小区空间由韩裔社团得标,引发华裔社团反弹。
该项目位于中国城中心区域,计划兴建11层的高级公寓。工程需要推倒一座见证中国城历史的老建筑,而用于补偿文化流失的小区空间,又拨给韩裔社团管理,引起各方关注。相关争议反映出了中国城在发展十字路口的窘境,也凸显出各方对中国城未来方向的迥异见解。
中国城应该是只滋养华裔美国人的“纯正”中国城,还是向西雅图的亚太裔多文化融合的国际区看齐?中国城应该成为铭记华裔美国人历史的实地博物馆,还是打破传统的“摩登中国城”?问题的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却是市府发展规划部、亚太裔办公室、中国城乃至全特区居民需要思考的问题。
计划中需要拆除的后街老建筑为华府历史建筑,拆除需要市府批准。市长亚太裔事务办公室主任都勇表示,特区的历史建筑物和区域保护法规定,市长代理人需要在公开听证会中广泛听取意见后,再决定是否批准拆除。市府此前已召开5次听证会。他强调,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环,市府都不会收取金钱补贴。
紧邻该历史建筑的两个旧车库,被规划为小区空间,由韩裔戴那舞蹈团和亚太裔电影组织拿下10年租约。都勇表示,关于小区空间使用,各方持不同观点。他领导的市长亚太裔事务办公室期待该空间可让中国城亚太裔族群受惠,还有一些人则希望透过视觉和表演艺术,展示中国城的丰富历史。
有中国城小区人士认为,戴那舞蹈团和亚太裔电影组织不了解中国城历史,如何能起到传承作用?再者,计划拆除的历史建筑曾用于种植豆芽菜,产品供应全中国城所有餐馆,是许多华裔老居民的珍贵回忆。拆除该建筑牺牲了华裔历史遗产,而用于补偿损失的小区空间,又不是以保存华裔历史为主旨,让华裔小区利益受损。
华盛顿中国城的“中国味”不浓,已是公认的事实。1991年中国城的39家中餐馆及商铺中,如今只有7家屹立不倒,众多中餐馆及中式市场被连锁、非中式餐馆取代。这些新餐馆虽然挂上中文招牌,但与中华文化几乎毫无关联。住在廉租公寓华乐大厦的华裔耆老,每周需要租用大巴车前往郊区的中式超市采购食材,这与有关部门将他们在中国城就近安置、方便其日常生活的初衷相去甚远。
(摘自美国《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