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台湾高校首次面向大陆6个省市招收大学生,700余名大陆学生进入台湾多所高校就读。今年6月,首届赴台就读大学本科生顺利完成学业迎来毕业季。
最近台湾一家媒体以“陆生来台四年”为题刊登一组报道,引起台湾社会反响。文章所描述的陆生群体俨然“学霸”,“念书够拼”、“更有竞争力”、是台湾“小确幸”池子里的“鲶鱼”。
学霸
“在淡江大学,凡有陆生的院系,班级前三名必有陆生。”淡江大学副校长戴万钦证实说。勤奋、好学、进取心旺盛、行动力强、对未来有规划和思考,提到大陆学生,淡江大学的老师们都不吝赞美之词。
淡江大学英文系主任蔡振兴说,淡江大学英文系的首届陆生有14名,绝大多数成绩名列前茅。也许因为台湾当局有“三限六不”的限制,使得陆生毕业后不能在台湾就业,所以这些孩子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大一开始便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所幸4年过去他们都各有收获,有的收到欧美著名大学继续深造的录取书,有的即将进入苹果公司这样的知名企业工作。
辅仁大学哲学系的夏逸平已拿到台湾大学哲学系研究所的录取通知。“我的计划是拿到台大的硕士学位后,去德国继续深造博士学位。”夏逸平说,台湾高校教育资源很丰富,他所在的专业大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教材,有不少老师从海外留学回来,学术氛围浓厚,4年的学习使他收获颇丰。
像夏逸平这样继续在台湾高校深造的陆生已是主流。据陆生联招会的数据显示,首批来台的760名大陆毕业生中,有349名报考研究所,最后录取人数为300人,占应届毕业陆生总数的近四成。
进取
“但他们也并非只会读书。”戴万钦提及一件至今让他记忆犹新的趣事,在首届陆生的入学见面会上,他认识了一名陆生,一年后,在“淡海同舟”社团干部训练营活动中,他又见到这名陆生。“我非常惊讶,要知道‘淡海同舟’是淡江大学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传统项目,在全校数百个社团负责人中选拔出的少数优秀者才有资格参加。这说明这名大陆同学只用了一年时间,不仅适应了台湾的生活,还成功加入社团并成为负责人,最后还在全校社团干部遴选中脱颖而出。”
作为首批跨海踏入台湾校园的大陆学生,在这4年里,他们始终受到台湾社会各种目光的关注。
“一开始他们通过我们看大陆,也好奇我们怎么看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生徐文迪说,既雀跃又忐忑,既好奇又小心翼翼,可能是这群第一次踏入台湾校园的大陆学生的共同体验。
中国文化大学的王晓桐说,刚来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东西大陆有没有”——高铁大陆有没有?地铁有没有?101那么高的楼大陆有没有?听说还有大陆同学被问到“洗衣机、微波炉你家有没有”,让人哭笑不得。“许多台湾同学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陆生们努力地融入台湾校园。“因为融入就是交流。”淡江大学英文系洪缨说,大二寒假她参加了学校的“北极星服务团”,到花莲的乡村小学任短期助教老师;大四寒假她与土木系的台湾同学一起加入了公益团队,赴老挝参与当地“足球造型馆”的援建。“在花莲的助教工作结束的时候,我教的小朋友拉着我悄悄地流泪;在老挝做的项目,我和台湾同学一起搬砖、打电钻,最后他们的电钻都没我用得好。”洪缨说,这些经历让她更了解台湾,认识了更多台湾朋友,也让台湾朋友们了解了大陆,“他们都说认识我以后,大陆也变得亲切了”。
“俩岸”
毕业时节,即将离台的陆生设立了众多微信公众号,“两岸青年”、“俩岸”、“星野学院”等多个公众号面向陆生发起毕业征文活动,记录在台求学的时光。一名陆生在毕业征文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两岸,也把青春定格在最美的地方。”
“非常优秀”是台湾方面陆委会文教处处长华士杰对首届大陆毕业生的评价:“这4年来,他们中有些写书记录在台湾读书的经历,有些积极参加学校社团和公益活动,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
戴万钦介绍说,为了解决大陆学生不能在岛内实习就业的问题,淡江大学成立了陆生就业辅导机构,联系淡江大陆校友会,推荐学生到校友服务的机构实习,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淡江大学还推出博士陆生免学杂费的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大陆生来台深造。
即将毕业的夏逸平想为后来陆生新同学“做点实事”。他正和台湾同学罗鼎均筹划出版一本书,书名为《到台湾读书去》,今年下半年将在大陆出版。“我们的编辑团队也是一个两岸团队,既有大陆学位生和交换生,也有台湾学生。”夏逸平说,这本书主要介绍赴台就学的事宜,我们把自己这几年在台湾求学的经验、资讯都记录下来,希望能够帮助新来的同学更快适应新生活。
(据新华社台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