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16日 星期二

中华传统文化随琴声传扬(名家话北京)

刘月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6日   第 05 版)

  《茉莉花》、《夜深沉》、《平湖秋月》、《狂想曲》……不久前,在波兰华沙大学,每当我们演奏完一首曲子,观众的掌声就会划破舞台短暂的寂静,成为最美的休止符。作为演奏者的我深感欣慰,因为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我所率领“茉莉花”扬琴重奏团的认可,更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扬琴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起源于中东地区,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扬琴传入中国,并逐渐与我国原有声乐文化融合碰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目前,20多个国家都有这种乐器,但其形制、技法、演奏风格却各有特色。

  优秀的文化需要经年累月的滋养,艺术的传承者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北京这座城市无疑是传统文化和艺术家们的“福地”。从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至今,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38年,自己也从电影《春蕾》中的那名小女孩变成一名大学教授。30多年来,我既亲眼目睹了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一以贯之的文化坚持。

  以世界很多地方的经验来看,经济飞速发展往往伴随着传统文化的滞后,但北京却没有陷进这个“怪圈”。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更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为包括扬琴在内的各种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文化气息浓厚。例如,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以及新修建的各类博物馆等文化场所,能够充分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所以,我常感叹,生活在北京的市民百姓、音乐家们是幸福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如今,我们正在努力让更多的青年人感受扬琴这种本土化了的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并愿意倾听、欣赏甚至学习它。今年3月全国两会后,我带领“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已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以及匈牙利罗兰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等10所海内外高校展开了以“融合发展·茉莉芬芳”为主题的中国民族音乐走进国内外高校系列活动,未来几个月还将走进更多的国内外高校。

  音乐无国界,琴声也是一种语言。中国音乐文化正在走进海外的艺术殿堂,向当地民众介绍和展示中国,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悠扬的琴声正带着它所汲取的文化养分,在新时期发出最美的“中国好声音”!

  (作者刘月宁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北京非遗保护与传承“接地气”(聚焦京城)
中华传统文化随琴声传扬(名家话北京)
北京都市麦田丰收在望
首都常住人口献血率全国第一
外国友人畅享夏日啤酒激情
北京启动5年城市减重行动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