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13日 星期六

来自大洋彼岸的粽子

马从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前几天,我收到一个来自美国的航空包裹,打开一看,是一包粽子和一封信。我马上意识到,今年的端午节快到了,包裹一定是美国学生琳达寄来的。我赶忙展开信件,落款果然是琳达!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一年前的那个端午节。

  去年夏天,作为中美两国教育文化互动活动的一部分,我所供职的安徽省寿县板桥中心学校和美国的一所中学相互派遣了交换生,即派遣学生到对方那里去学习和生活。来自美国波士顿的15岁小姑娘琳达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作为她的中文老师,我被安排为她的寄宿家长,我们家也成了她的寄宿家庭。

  琳达来的那一天,正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欢迎小姑娘,我们全家决定好好陪她过个中国端午,让她感受一下灿烂悠久的华夏历史和文化。看到我们包的粽子,她眨着淡蓝色的眼睛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小姑娘非常兴奋,要我们教她如何制作粽子。

  妻子耐心地做着示范:先把糯米和红枣放进粽叶里,然后包成榔头或者三角状,最后用丝线缠绕和裹紧。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儿,在琳达那里可是遇到了大麻烦。她刚把糯米放进粽叶里,却很快地漏出了,好不容易装满了糯米,可是包扎不好,丝线不听使唤,怎么也扎不紧。后来在妻子的指导下,才算是勉强成功了。

  吃完香喷喷的粽子,我们开始插艾草、制作香荷包。我告诉琳达,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端午风俗,插艾草能避邪,香荷包给孩子们佩戴,寄寓了美好的愿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妻子的手很巧,一块块碎布加上中草药香料和丝线,只一会儿工夫,就在她的手中奇妙地变成了一个个玲珑别致的香荷包。琳达拿着它们爱不释手,笑得很开心。

  一个月后,琳达的交换生学习结束,离开了我家。临走之前,她依依不舍地说,回家会向朋友们介绍中国文化,她学会了包粽子,明年端午节的时候,一定寄来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让我们尝一尝。

  琳达在信中告诉我,她的粽子是中美两国的结合体。原料是地道的中国货,糯米和红枣是在当地的中国城买的,至于粽叶,则是她家农场里小河边的芦苇叶。我欣慰地笑了,小小的粽子里不仅凝聚了一颗纯真的童心,也彰显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外国礼俗面面观(礼仪漫谈(183))
需注意哪些事项?(领事服务)
来自大洋彼岸的粽子
感恩海外版(我与海外版)
期数:356 责编:张燕萍 汪灵犀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