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12日 星期五

傅红星

解密历史 讲好故事

王晶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2日   第 10 版)

  傅红星,1963年生于上海。1985年起,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工作,历任编导、副总编和副厂长。2006年12月起,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现调入北京师范大学。

  2014年7月拍摄《旋风九日》期间,傅红星(左)在美国与美国前总统卡特沟通。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光碟封面。

  《周恩来外交风云》光碟封面。

  导演傅红星十多年前拍了《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票房辉煌,甚至超过当年的贺岁片。如今,他又带来《旋风九日》,把镜头聚焦于邓小平访美。

  

  镜头聚焦于邓小平访美

  傅红星很健谈,但对电影拍摄过程讲得不多,而是津津乐道于邓小平访美那9天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人物、地点、时间、活动、背景,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如果说制作领导人题材电影需要的是艺术家的投入和政治家的敏锐,那在傅红星这里,还有一种历史学家的精确和对现实的观照。

  拍摄前,傅红星坚信自己能过审。果然,《旋风九日》2013年9月立项,2014年5月就开机了。傅红星带着团队,在美国跑得马不停蹄。“我希望这个影片的视野很开阔,不是狭隘地只有我们中国人自说自话,而要去事情的发生地,看看美国人怎么说。” 除了当年陪伴邓小平访美的中方官员、中南海保镖,美方的相关人物也都倾情出镜,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卡特、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

  对一些没有影像资料的情节,傅红星还别出心裁地用动画代替。“一开始审查时有点担心,毕竟领导人嘛,用漫画有点不敬的感觉。但时代毕竟越来越开放,没有任何问题就通过了。”

  曾拍过刘少奇、周恩来

  拍摄《旋风九日》前,傅红星笑称自己的工作是“守了7年仓库”。他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双肩挑”,既当馆长,也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实际上,从1985年复旦毕业,傅红星基本没离开过电影工作。“我在上海长大、读书,专业是中文,但是想拍电影,就来了北京,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下文简称新影厂)工作。它当时有在全世界拍片的条件。”

  刚参加工作时,傅红星拍过很多与边疆少数民族相关的电影,比如西藏。那个年代,去西藏并不容易。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也不愿意去。1988年,厂里要派人去拍藏族同胞过藏历土龙年,领导最初分派的一位导演不愿意去,因为拍摄期间也是汉历春节。又找到傅红星,他很开心地说:“求之不得。”简单收拾一下就走了。

  33岁时,傅红星决心要拍一部关于周恩来的纪录片。辛苦制作两年,《周恩来外交风云》于1998年2月登陆院线。仅在上海大光明影院,此片的单片票房就突破了150万元,创造了国产影片在一家影院单片放映的最高票房收入纪录。而此片1998年的全国票房,则超过了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和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当时主管外交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评价它是“新中国外交史的一部教科书”。

  观众对《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热情还未散去,傅红星又趁热打铁,于1998年11月推出了一部《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片子讲述了刘少奇为探索中国命运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他个人命运留给人们的深深反思。制作完这部片子,傅红星为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和以前的照片对比,他觉得自己成熟了很多。片子更深远的影响是对当时的新影厂,“大家突然发现,历史解密的电影其实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当然,讲好故事也很重要。”

  还想拍关于毛泽东的电影

  “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傅红星再一次执起导筒已是2014年,对10多年没有拍过作品的他来说,首要的感受是制作方式。“我拍上一部影片时,还是导演中心制时代,这部影片已经转变到制片人为中心的时代。大制片厂时代结束了,以前你在一个大厂子里完成后期的所有制作,现在不可能了。数字化以后带来的是全球化,你不需要属于哪里,你属于你自己就行了。只要你自己够优秀,就会被选入某个好团队。”

  傅红星的父亲傅泉是一位老革命,12岁就加入陕北公学,当了个“娃娃兵”。“他一辈子把毛主席当成偶像,信奉革命,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傅红星也遗传到了这种理想主义,尤其在导演之路上。“我不想走老路,想超越自己。”他舍弃过去驾轻就熟的方法,在新时代里按新方式来制作《旋风九日》,同时坚持要让这部片子经受市场的检验。因为他更想让“80后”“90后”了解邓小平的魅力。“这不是什么老掉牙的历史,历史它从来不会走远,而是会照亮未来。”傅红星说。

  在电影资料馆7年,让傅红星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个入学的研究生,我都会问他:电影是什么?他们大多数会认为电影是艺术,我会告诉他们,艺术是电影最里面的东西。电影可以是政治、是外交、是教育、是语言、是经济、是历史、是档案……它是一切。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把电影做好,才能成为艺术。”

  所以,对他来说,拍片子完成自己内心的理想才是正经事。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梦想,那就是拍一部关于毛泽东的电影,“要让观众热血沸腾的”。为此,傅红星已经做了20多年的功课。

  (据《环球人物》报道) 

“神经语言学”领头人杨亦鸣
非常好声音
解密历史 讲好故事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