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12日 星期五

福建“海丝”第一村

张永和 詹鄞森 谢仲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12日   第 03 版)

  图为村中矗立的王景弘雕像。

  初夏的闽西,山花烂漫。我们驱车来到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昔日静寂偏僻的山乡,近年在不断升温的“一带一路”热中,成为著名景区。多次在龙岩寻根考察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学会(柔佛)会长肖光麟博士,钟情于这一古村落,他说:“被世人遗忘的香寮村,原来是‘海丝’第一村呀!”

  被遗忘的“郑和”

  据赤水镇党委书记杨长德介绍,去年金秋,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上任不久就来到该镇调研,他说香寮村是一张名片,要研究发展。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610年前,在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上,汇聚了一批福建籍的航海人才。赤水镇香寮村的王景弘,与郑和并列为首席正使,兼任总兵(军事总指挥),是郑和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命尔奉使继前功,尔往抚谕敷朕衷。”明皇宣宗赐诗,正是写在郑和与王景弘七下西洋之际。途中,郑和病逝。王景弘完成七下西洋后,又八下西洋。至今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中心大街,有以王景弘命名的“王总兵路”,而南沙群岛中的“景弘岛”,亦是以其名命名。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欠缺等因素,航海家王景弘的史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成了被遗忘的“郑和”。而郑和被国人认识,也是在20世纪初梁启超著《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出版后。此前被人们“遗忘”了5个世纪。

  搜集到确凿的证据

  香寮村流传着许多王景弘出海的故事。相传600多年前,也是初夏时节,在王景弘的鼓动下,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支持郑和与王景弘率领的船队下西洋。当时,香寮村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前往数百里外的沿海,报名登船出海,为打通古代丝绸之路作出贡献。

  在赤水镇和香寮村,如今兴起学习历史、研讨王景弘的热潮,他们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史料。镇党委宣传委员陈雪惠领我们参观了“香寮民俗馆”。她说,有关史料过去仅是“相传”,如今搜集到了确凿的证据。

  她指着明代兵部卫所的《武职造簿》(又称《军职黄簿》)说,这里记载的籍贯“龙岩县集贤里赤水乡香寮村”的军职人员就有王真、王英、王琪、王臣等人。特别是详细记述了王真跟随王景弘船队下西洋时,在苏门答腊多次参加与海盗搏斗,立下战功的事迹。陈雪惠说,香寮村民当年在郑和与王景弘的带领下登船出海,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首次扬帆出海是1405年7月,比哥伦布、麦哲伦等西方人的远航活动早了100年。

  传奇历史带动发展

  “海丝”第一村给海内外带来神秘的传奇,也给王景弘故里香寮村乃至赤水镇和漳平市广大民众莫大的鼓舞。龙岩市政协副主席、漳平市委书记赖招源为新近出版的《香寮村史》著文称:时逢盛世,香寮村“作为涓涓细流,也要汇入中华大地汹涌奔腾的洪波;作为芸芸列兵,也要加入中华民族大步前行的铁流。”

  走访中,我们领略了这个古村落的青山绿水、优美风光。村民们正在整治和建设新的家园。

  香寮村小学老校长吴明土告诉我们,村里移民史可追溯到唐朝初年。据史料记载,王景弘是客家后裔,其先祖是中原南迁的客家先民,聚居宁化县石壁村,后迁来香寮村。村民继承上祖的传统,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在搞好农林业生产的同时,至力于保护山水田林,建好致富路,同时整合旅游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闽西最美古村落之一、“一带一路”的新亮点。

激活千年“海丝”文化基因
闽多地共谋打造“海丝”核心区
闽粤津自贸区有关进口税收政策明确
台湾水果“登陆”自贸区
让地球更干净
运送两岸同胞近75万
榕设台胞权益保障中心
福建“海丝”第一村
爱心义诊进海岛
责编:王连伟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