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江南、华南地区等地遭遇大到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台接连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受暴雨袭击,江西赣州部分地区遭遇了三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绵水、琴江、梅江、潋江、贡江等纷纷告急。处于章江、贡江、赣江三江交汇的赣州市老城区却安然无恙,又一次免遭城市内涝。
千年前的北宋熙宁年间,虔州(现赣州)知州刘彝为百姓修建了一条名为福寿沟的沟渠,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厚泽千秋的财富。千百年来,每当洪水肆虐时,这条沟都能让这座千年古城免受内涝之苦。直到今天,这条沟仍然让不少现代化的城市排水系统汗颜,各地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一探究竟。
千年的福寿沟,随着各项传承保护措施的完善,将继续托起这座三江环绕的千年浮城。
刘彝筑“沟”造福千年
如今的赣州市中心城区老城灶儿巷内,仍保留着古老的天井和巷道,妇女们围在井边浆洗衣服,污水顺着排水孔流进地下,她们在长辈的口口相传中得知,脚底下就是护佑这座千年古城的福寿沟。
赣州地处亚热带,降水强度大,据历史记载,最大日降雨量曾一度达200.8毫米。若城内无完善的排水排洪系统,暴雨后古城将难免内涝之灾。
据同治时期县志记载:“福寿二沟,昔人穿以疏城内之水,不知创自何代,或云郡守刘彝所作”。《宋史》上记载,刘彝是进士出身,“善治水”,又因“悉东南水利,除都水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或总工程师。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到赣州担任知州,当时的赣州城三面环水,水患不断,尤其是贡江洪水暴发时,洪水常常倒灌入城。刘彝根据城市规模、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分别将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因为两沟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而得名。
如今,为纪念刘彝的功绩,在赣州市章贡区古城墙边的宋城公园内,人们为其矗立了一尊高2.7米、重达1吨的青铜塑像。
借力自然设计科学
那么,福寿沟是如何排水的呢?
在赣州市章贡区有座涌金门,每当降雨过后,福寿沟吸纳的降雨就会汇成巨大的水流流向这里,再从该门下方的排水口排往门外的贡江。在排水口上方,赫然悬挂着一个圆形金属盖板,这就是著名的水窗。
即便放到现在来看,这个水窗的设计仍堪称巧妙: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借助下水道水力,水窗将会被冲开排水;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之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据史料记载,福寿沟共有12个这样的水窗。
福寿沟的特点不仅在于实用,更体现了古人借助自然的力量、利用力学原理以及着眼全局的高超设计思维。
首先,巧借自然的力量是福寿沟的一大特点。利用赣州地形的高低之差,刘彝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把城内的雨水、污水排入江中和城中的池塘内。此外,在水窗设计中,为了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古人采用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流速度,使得进入水窗的水流速增至2至3倍,水窗坡度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水窗内的水既可以冲刷走其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入江中。
其次,福寿沟着眼全局,考虑了生态效益最大化。设计之初,福寿沟与城内三大池塘和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这一点,与当今学术界提倡的城市水系十大功效不谋而合。
调蓄水系古为今用
拱形结构、古墓砖、花纹砖……对于文博研究员万幼楠来说,千年福寿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在他看来,各类文物物件构成的福寿沟,犹如一座记录了千年历史的自然博物馆。
万幼楠认为,福寿沟能在近千年中持续发挥作用,离不开一个基础——赣州城保留了古城墙和古城水系。
据介绍,赣州古城是由唐末五代时风水学家杨筠松选址建造的“上水龟城”,城形如龟,可以减小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力。此外,建城时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土城,改用砖石修砌城墙,并冶铁固基。道光时期府志记载:“州守孔宗翰因贡水直趋东北隅,城屡冲决,甃石当其啮,冶铁锢基,上峙八境台。”就是说,用石甃砌基址,再用熔化的铁水浇在石缝间,使之凝固后,成为坚固的整体。
应该说,筑造符合力学原理的“浮城”,用铁水浇筑砖石城墙,这是古城防洪史上的一大创举。而赣州古城的整体规划,处处贯穿着古人防患未然、规避洪涝的思想,这在如今的城市防洪中仍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庆洲分析指出,古城水系以天然河渠为城市排水干渠,水系调蓄能力巨大,管理良好,而现代城市多以暗渠和管道排水,本身行洪断面小,调蓄能力小,加上管理不善等诸多因素,内涝灾害难以避免。
近年来,近水楼台的赣州在新城区规划建成了中央生态公园,对新城区的城市水系起到了调蓄作用,可谓借鉴古代经验的范例。
传承保护泽被后世
如今的福寿沟,已成为代表赣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让福寿沟“可见”工程已经进入管理部门视野。相关部门正在考虑选取福寿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段进行保护性改造。剖开一个截面,用玻璃罩等现代手段保护,将福寿沟展现在大众面前。这种做法,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为了加强福寿沟的传承保护,赣州市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对其进行课题研究,这为福寿沟的文化申遗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经了近千年的风霜,福寿沟福泽赣州百姓的实用价值不可泯灭;然而,它所沉淀出来的文化价值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万幼楠表示。
万幼楠认为,福寿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其历史价值无法抹杀;福寿沟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这是它的社会价值;福寿沟在建造的过程中,无一不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福寿沟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观念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执政理念,这种将钱花到地下、花到未来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根基工程、民生工程,其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值得人们深思、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