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纽约曼哈顿,忙碌从早晨开始。清晨的中央公园,跑步人多如过江之鲫,谁都无法随意加速;十字路口,常见行色匆匆的人闯红灯。只有到了黄昏,夕阳斜照进密布的水泥丛林,才显出一丝慵懒。
5月底,2015美国书展在贾维茨会展中心举办,一切如常。唯一的不同是中国应邀作为主宾国,参加美国书展全球市场论坛活动。
在1.6万平方米的五颜六色、繁杂喧闹之中,2342平方米的中国展区粉墙绿竹,如爽爽夏风吹过,以独有的幽静娴雅气质,吸引着旧友新朋,让不同文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感知中国的动能
中文名叫金介甫的美国朋友对中国并不陌生,他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我很喜欢中国当代文学,我喜欢的作者有莫言、苏童、刘震云。因为大家学习中文的兴趣比较浓,所以美国人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度比较高。在传播文化促进交流方面,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
美国前国务卿、92岁的基辛格特地为中国担任主宾国发来贺信,认为是非常好的交流机会,还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做了很高评价。
美国作家、政治经济评论员罗伯特·库恩是《中国领导人如何思考》及《他改变中国:江泽民传》的作者。他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讨推广会上指出,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着重谈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依法治国以及党建四个方面的内容。“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深化改革”是基本手段,“依法治国”是根本原则,“从严治党”是实际行动。每部分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习主席的愿景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我们正在见证习主席治国理念和政治思想的酝酿、发展和成熟。认识和理解习主席的治国理政方略,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本身来说,这都是有所裨益的。
最有效的交流
作家与读者的交流是文学交流中最有效的部分。
虽然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图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中美互译出版却比例悬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刘国辉说,新世纪以来,他们出版的美国作家著作共405种,而对美国推出的中国作家著作只有5种,中国人对美国文学的了解远超过美国人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我们除了更努力地沟通,别无他法”。
在主宾国活动中,中国作家与外国读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麦家签售《解密》;著名诗人西川用中英文朗诵其作品;刘震云、李洱在放映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1942》《石榴树上结樱桃》后与读者互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澳大利亚童书桂冠作家桑娅·哈特尼特共同探讨儿童文学对战争中儿童状态的表现……
冯唐的《北京 北京》英文版刚通过亚马逊网站进行全球首发。在“新媒体时代跨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出版”研讨中,他用中英文讲述了一个中国作家在海外推广作品的艰难。首先你在国内要达到相对知名且有销量的状态;其次语言表达本身已经很难,将它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无疑是更加困难。去年翻译泰戈尔的《飞鸟集》,8000字,他用了整整3个月才令自己满意。第三是两种文化的差异。17年前他到美国,吃完饭扯闲篇,他问:“你有吗?”对方答“我有。你有车吗?”他说:“我没车。”之后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但他有信心。这信心首先来自对文学的信心,因为文学与人性及生命的困扰密切相关,其力量和美具有普遍性和穿透性,能够跨越文化、地域和时间。既然十几岁时他阅读《麦田守望者》《在路上》没感到困难,相信美国读者阅读好的中文作品也不会觉得困难。其次来自相信文学的“用途”。现在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很多,阅读财务报表的人要比读中国小说的多。但要真正了解一个市场,了解一群人,文学是更便捷的途径。他的信心还来自对中国文学的信心。刘震云说过,莫言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中国至少还有10个作家可以获奖。
他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在场的美国读者不时发出轻笑。
吸收借鉴
只有了解,才能有针对地沟通。记者旁听了“美国图书馆的中文馆藏需求”研讨,哈佛等大学所属北美7家最大的东亚图书馆馆长的发言信息量极大。
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说,北美各东亚图书馆收藏中文书籍近2000万册,相当于1/3个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说,北美有70多位研究中国的教授分布在各大学,对中国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近年来对于中国社科人文和科技文献的查阅明显增加。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郑立人表示,因为空间和经费问题,已做不到有书必收,印数少的书又很快断版买不到,只能用数据库解决。去年,他们购买了10个数据库,有些是十几个东亚馆共同购买的。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何义壮将大套书形容为“中国特征”,但质量参差不齐。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的乔晓勤说,质地优良的中文图书受欢迎,比如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8卷28册《宋画全集》,用6年时间走遍收藏宋画最多的国内外博物馆,且印刷精美。再如姜戎的《狼图腾》,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100多个国家发行,创下了版权纪录,是最畅销的中文书。还有《考古》期刊,至少有35家以上的东亚图书馆订购该刊。
在展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谢娜谈起参展收获:去英格拉姆按需印刷基地参观,让他们对数字出版的应用模式有了直观感受。过去,传统纸质书卖到哪里、卖给什么人他们都不知道。Proquest公司将销售后续情况通过表格反馈给出版社,将读者的爱好和需求告诉作者。美国麦格劳-希尔集团做了师生共用的教学辅助平台,改变了出版商业模式。虽然这些经验不能马上应用在中国,但对未来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BEA是什么
美国书展(Book Exposition of American 简称BEA)创建于1947年,原为美国出版社对全美书商的一项采购性书展,因此每年会址不定,时而美东,时而美西。1996年更名为美国书展,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英文书籍展示活动,进而演变成具有版权洽购及图书订购双重功能。每年都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界业内人士云集于此。有版权经理说,这里的编辑虽没有法兰克福书展多,但能拍板的人都在这里。因此,它不但是北美最大的图书版权贸易盛会,也成为世界三大书展之一。
BEA很有趣,虽然参展书籍多为商业性的大众和少儿图书,却主要面对出版界人士。书展设置了高门票门槛,最低每天104美元的门票挡住了大多数人。作为补偿,观众可无偿索取感兴趣的图书,并得到作者的签名及合影,只有酷爱读书的人才侧身期间,最后拉着旅行箱满载而归。
截至美国时间2015年5月29日18时,中国出版展团同届交易共计输出版权1328项,引进462项,成就卓然。主题图书展台,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展文化展台,各种发布会、座谈、研讨、论坛以及同期在纽约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建筑展、邮票展,尤其是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举行的“美丽中国”图片展,多方位勾勒出一个充满文化魅力、可感知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