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6月05日 星期五

昆仑山脚下的“灰枣连长”

陈超松 何志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6月05日   第 06 版)

  四十九团十八连连长陈辉(左)在指导职工红枣种植
  (何志江摄)

  在新疆,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在两山之间是一望无边的大沙漠,即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昆仑山与塔克拉玛干沙漠间的盖米里克(意为荒凉地窝子),生活着新疆兵团四十九团的职工群众。大学生陈辉沿着父辈的足迹,驻守祖国边陲,4年时间里,他从“一连一生”的农业技术员成长为职工群众心中的“灰枣连长”。2014年,他被农业部评为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并获得农业部科教兴村项目资助奖金。

  沙包上打造出示范区

  2009年,22岁的陈辉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回到四十九团实习,他争取到一块100亩的枣园作为试验田。从此,他全天十几个小时守在田里侍弄枣树。到了枣成熟的季节,陈辉精心种植和管理的100亩枣园单产量全团最高,比其它同龄枣园高出150多公斤。2011年,陈辉被团里正式聘为林果技术员,负责全团4万亩枣树管理技术。这一年,全团收获红枣1760吨,比上年增产700吨。2013年,陈辉被提拔为四十九团十八连连长,成为全团最年轻的连长。几年间,陈辉积极争取上级农田建设项目和团场扶持资金,带领职工修水渠2.8公里、补复渗漏水渠5.5公里、修基干道路12公里、改造低产田650亩、安装滴灌4.1万余米,这些解决了连队农业上的瓶颈问题。他还对枣园采取超常规管理技术进行模式化管理,主要从修剪、清园、防病、灌溉和施肥等方面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对枣园进行严格管理。在全连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十八连红枣产量从2012年的451吨上升到2013年的677吨,增加产值300多万元。

  投身兵地团结大熔炉

  十八连是四十九团最偏远的连队,距离团部30公里,四周与地方维吾尔族村落山水相依,只有一条道路与团部相连,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多年以来,连队与巴楚县恰瓦克乡四村同走一条路,同用一条渠、同饮一河水、同耕一块田、同唱一首歌、同升一面旗,在生产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每年的古尔邦节、肉孜节,陈辉亲自带着土特产等礼物到四村与地方的维吾尔族兄弟一起过节。

  四村党支部书记司马义·依明把陈辉亲切地叫“弟弟”,一见面都要来个大拥抱。陈辉经常组织连队有种植经验的汉族职工来到四村开展“支农服务”活动,并手把手传授红枣栽培技术,使四村的红枣亩产增加45 公斤,户均增收6500元,让地方乡村的老百姓也尝到了现代科技带来的甜头。

  做安疆固边的排头兵

  农忙季节,陈辉是“灰枣连长”,在维稳执勤、抗旱救灾等突发事件中,他又是不顾个人安危的排头兵。

  2013年8月,叶尔羌河暴涨,滚动的河水似脱缰的野马冲向沿岸兄弟连队成熟的棉田。陈辉主动请缨,“连队支部班子里,数我最年轻,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泄洪大坝,陈辉与职工一起露宿坝口,白天烈日暴晒,夜晚蚊虫叮咬,他一声没吭。抢险中,陈辉总是第一个扛沙袋,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把安全留给了年长的同志,把危险留给自己。

  如今的十八连,路好了,树高了,果园里的果子更多了,职工群众生活更好了,干劲也更足了,连队彻底变了样。大家说陈辉像灰枣一样朴实无华,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兵团添砖加瓦;为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无怨无悔的奔波在希望的田野上。

把困难户列为“亲戚户”来帮扶
《丝路秀》秀出西域风情
石河子创卫 市民争参与
阿依江:踏上赛里木湖 分享生态旅游
百张笑脸上墙 齐晒幸福乡村
昆仑山脚下的“灰枣连长”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