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5月30日 星期六

石狮子弹痕斑斑 宛平城记忆永存

卢沟桥:全面抗战烽火由此点燃(寻访抗战故地④)

本报记者 赵 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5月30日   第 07 版)

  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大型雕塑

  日军91岁侵华老兵跪在卢沟桥上忏悔谢罪

  御题汉白玉碑
  赵 珊摄

  在卢沟桥抗战的中国军人

  游客在战争纪念馆参观

  旧桥面遗址

  青少年在卢沟桥缅怀先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赵 珊摄

  追忆抗战的硝烟战火,我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卢沟桥。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我走上卢沟桥,望柱上日军的弹痕斑斑可见,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卢沟桥上不屈的石狮

  卢沟桥坐落在北京西南,是一座古老的桥、一座艺术的桥,更是一座英雄的桥。

  很多人熟知卢沟桥的历史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其实,卢沟桥是一座距今近千年的古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建成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10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我站在引桥向前望去,卢沟桥桥身显得宽阔大气,桥面凹凸不平的印迹又平添了历史沧桑感。尤其一个个精美的石狮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堪称卢沟桥建筑上的点睛之作。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这些狮子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融会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成为一座石刻艺术博物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河上有一美丽的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极之者……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

  如此古老且精美的卢沟桥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由于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承受着最沉重的历史伤痛。望柱上、桥面上日军当时留下的弹痕清晰可见。看到这些,我耳畔仿佛听到了枪炮声和厮杀声。

  史料上记载着: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随即,日军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枪炮射向卢沟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卢沟桥旁边的宛平城。

  宛平城的顽强抵抗

  我从卢沟桥的东桥头向东走百余步,便来到了宛平城。城墙上的累累弹痕刺痛着每位参观者的神经。

  我围着城墙慢慢地走着,抚摸着斑驳的砖石,脑海中继续回顾着历史: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军用大炮和机枪向宛平城轰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本侵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卢沟桥事变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熊熊烈火由此燃烧起来。

  宛平城和卢沟桥目前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天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宛平城在建筑布局上颇有特点,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朝为防御李自成进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主持修建,称为“拱极城”。宛平城的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城墙厚实、坚固,有利于防卫京师。1928年,宛平县衙迁入城内,改为“宛平城”,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

  宛平城不大,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我从毗邻卢沟桥的西城门进入古城,一条宽敞笔直城内街直通向东城门。新中国成立后,宛平城历经多次修葺,先后复建了宛平县衙、卢沟驿、戏楼、兴隆寺及拱极营等建筑景观,已形成了一条古色古香的明清文化步行街,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如今,为了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宛平城又一次在进行大规模的整修。

  “一桥一城一馆一园”

  参观抗战遗迹遗址,意在重温历史、牢记历史。红色旅游是最生动最直观的纪念抗战的方式。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为核心,该区域内又建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共同构成了一片大规模的抗战地,并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宛平城内北侧,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纪念馆正前方是开阔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14年抗日战争。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尤显肃穆、庄严。

  馆内以七七事变为主题的半景画以巨幅油画与实物和模型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声、光、电技术,使油画立即变得乌云翻滚,浓烟飘动,战火纷飞,有如身临当年的卢沟桥事变战场。除了基本陈列外,纪念馆从建馆以来,还先后推出了《日本侵华罪证展》、《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行展》、《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图片展》、《中国战区中美苏空军联合抗日史实展》等80多个专题展览。迄今为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2050余万人次。

  我从宛平城东城门走出南行百余米,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它于2000年8月16日正式对社会开放,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石鼓园、绿林、宛平城墙等主要景区组成,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观光胜地。群雕以《国歌》为主线,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过程,分“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4个部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置身于雕塑园中,举目眺望,纪念碑巍然高耸,雕塑群凝重悲壮,宛平城墙岁月沧桑,万千感受油然而生。

  卢沟桥红色之旅游览至此,我似乎才真正读懂了“重温历史、牢记过去、珍爱和平”的含义。

卢沟桥:全面抗战烽火由此点燃(寻访抗战故地④)
在丹麦体验无现金支付
探访永丰古树第一村
责编:栾 峰 邮箱:luanfeng5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