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走向国际,频繁亮相国际艺术展。好的艺术展不仅要传递中国文化,还要切合外国观众的兴趣点。这其中,艺术策展人显得尤为关键。
近日,在中国美协策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美协策委会委员朱虹子表示,策展行为是当代文化生产的有力助推。中国策展人当下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学术背景,虽然在国际艺坛上还处于相对弱势,但正在崛起,会更加引人注目。
好的策展可改写历史
艺术家的保姆、朋友、人肉GPS、艺术界制片人、给社会做一桌好菜的厨师、每年去威尼斯和巴塞尔闲逛的家伙……这些都曾经是业界对“策展人”的神奇称谓。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艺术策展人队伍随着当代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而逐渐壮大,策展制度和策展理念也随着参与国际性活动而逐渐形成,不少优秀的展览都侧重于主题理念和价值追求,策展人逐渐具有鲜明的学术主张和艺术倡导,并且注重对新形式与经验的探索。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介绍,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展等国内重要展事中,策展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美术界的策展理念逐渐形成,也探索了新的经验。
好的艺术作品,正在以“策展”的形式,改变着当代艺术的格局与发展趋向。历数世界上知名策展人阿基尔·波尼托·奥利瓦、温琴佐·桑福、南条史生、罗伯特·斯托……他们的眼界、思想与“行动”,都在证明着这一点。“肯尼斯·克拉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策展人,他在社会普遍不看好毕加索的时候做了他的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的策展团队以十年之功策划马蒂斯的展览,成为业界研究马蒂斯时绕不开的话题……这些策展人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现了作为策展人的眼光和前瞻意识,同时也在说明:好的策展行为,可以改变艺术史的写法。”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说。
要有国际视野和精深研究
“在当下,策展人更多还处在‘野蛮生长’的状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认为,中国策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主题不明、世俗化、展陈布置不新和理念欠缺等问题。
中国美协策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则表示,国内策展的社会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在引导人们认识艺术发展、培养健康情操和学术品格方面还存在误区。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交流的新时期,中国展览在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方面,与社会期待的确存在距离。
目前,在国际主流艺术领域,中国策展人的话语权还比较有限。例如,大都会博物馆策划的“新水墨:当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等引发世界级效应的展览,都鲜见中国策展人的身影。对此,策展人侯瀚如曾表示,策展人对国际了解不够,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研究是症结所在。
艺术界倡导以艺术来“讲中国故事”,可这个“讲”法,却让中国美协策委会委员、鲁迅美院美术馆馆长王易罡颇费思量:“以文学方式来讲中国故事是没问题的,但如果用视觉方式呈现就有问题。我们的策展人太习惯于从讲故事的线索来做展览,而国外很多优秀策展人是从视觉本身出发的,他们用策划去引导人们的观看方式和观看角度。”王易罡认为,是否能从整体文化判断上去把握一种创作或者一个展览,从中展现出自身的文化反思,是衡量策展人的专业视野的重要要素。
推动艺术实践和传播
“我们可以有传统组织型方式,可以有策展人策划组织的主题性展览,也可以更多元地结合各种机制于一体。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恰恰需要用策展人制度,来重述艺术展览的意义。”中国美协策委会副秘书长、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卢缓认为,西方策展人制度在成熟的模式中表现了更加集约的方式,他们的每个展览都会依赖策展人给予展览的全新样貌;中国现阶段,策展人的工作状态分为很多不同的层次。面对国际艺术业界,应多策划对当下文化有推进意义的展览。
朱虹子认为,策展人需要在全球文化条件下吸收国际优秀策展经验,更要坚持自己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使展览承载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又能与国际社会接轨对话;要学会应用更宽泛的多元媒体平台,使策展成为艺术传播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