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东北的城市黑龙江,5月初的风裹挟着将要退散的丝丝凉意,轻易地让人就想钻进街边的俄罗斯酒馆要一杯烈酒。中央大街上各种年代浑圆饱满的建筑穹顶冷不丁地闯进你的视线,街头艺人穿着夸张的大裙子在街边拉着手风琴唱着俄罗斯歌谣,让你恍惚,这里是黑龙江还是俄罗斯?
忙碌并幸福着
“这样的天气,早点去,能吃到热乎的东北菜”,已经在大庆眼科医院工作8年的俄罗斯籍眼科专家杜申·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教授大方地跟记者分享他的医院食堂攻略。
杜申教授被誉为“莫斯科四大眼科名医”之一。像杜申这样级别的专家,每天平均看20个病人,但他每天多的时候会接待40个左右的患者。正巧患者谢大爷来访,他习惯性地抓起一块半旧的白毛巾把仪器简单擦拭了一遍,给大爷细细检查起来。
同样忙碌的还有黑龙江大学的外教伊莲娜。她所在的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和黑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中俄学院,于是她来给中国学生讲一个月的国际法课。由于课程紧密,“在中国,我几乎没有业余时间。但欣慰的是,中国学生的基础很好,作业也完成得很不错。同样,我也很好奇中国的学术环境,和中国老师交流让我也能学到很多。”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数据,2000年至今,每年像杜申和伊莲娜这样来华工作的俄罗斯专家约有6000人次,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涵盖了黑龙江的方方面面。
辛苦和付出在结果
2000年以来,杜申教授在大庆眼科医院累计诊治10万多人次,自己也从客人变成了东北同事的咱家“老杜”。
“我最最高兴的事,还是患者能通过我的治疗重见光明。”杜申教授收到患者水果、瓜子甚至豆腐等各种谢礼,“这对他们来说已经非常珍贵了。”虽然没有以前执刀频繁,但他培养的中国学生已经成为地方上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他还推动了大庆眼库的建设。很多原本有希望的病人因为没有角膜而无法手术,让杜申教授很痛心,“人去世以后,带不走光明,但留下角膜,能给别人带来光明”。
而在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专家波奥列格·波塔图尔金专程前来,为中俄将合作的民用项目“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做最后确认。
科学家们将把城市打造成智能化整体,比如监控到黑龙江各地温度、降水等数据,就可以据此给农民们提供农务方面的建议,或者有的放矢地调整城市的绿化分布等等。“这个项目一旦投入实践,可以让整个城市甚至俄罗斯的百姓获益,而不是个花架子。”波塔图尔金对接下来的合作跃跃欲试。
让两国友谊继续发酵
今年5月9日,杜申教授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在莫斯科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2009年,他还曾获得过外籍专家在华最高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邀参加了60周年国庆观礼。角色转换让他觉得很有趣,“能够代表中国,去参加俄罗斯的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活动,我非常高兴。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庆祝主要是让人们记住战争的破坏性,不让战争重演。禽兽尚且不以同类为食,人和人怎能自相残杀?”
而伊莲娜老师则笑看着自己的学生:“他们都很优秀,也许可以考虑以后去俄罗斯深造。而且学习是相互的,来哈尔滨上课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年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我们提供给了中方扎实的理论研究帮助,中方也教给了我们很多应用科学的经验。”俄罗斯科学家们除了谈科技合作,还不忘宣传来自贝加尔湖的饮用水和好风光,“希望中国朋友们多多去俄罗斯旅游!”
俄罗斯医生让重见光明的患者看到更广的世界;科技合作从苏联时代的单方输出变成了今天的相互学习;而中俄学院已经有了第一届毕业生……中俄友谊在新的时代被注入新的活力,渊源深厚又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