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5月08日 星期五

民间赛事需要文化自觉

本报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5月08日   第 08 版)

  马拉松赛、赛马、摩托艇赛、广场舞赛……随着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民间办赛的限制被放开,各式各样的民间体育赛事正在火热展开,这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然而,这些体育赛事因“大把烧钱”和“审美疲劳”,同样成为社会的焦点。地方办赛“一阵风”,群众满足于消遣、观看而不参与,这是一些地方如今在民间赛事和全民健身方面遇到的尴尬。

  民间赛事缺少文化因素

  要说现在各地对于办赛的热情,不可谓不高涨。据英国权威体育营销研究机构 SPORTCAL 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举办体育赛事数量排名第一的国家。

  据我国田径协会统计,仅去年,国内就有30个城市共举办了 31 场国际马拉松比赛。这么多马拉松比赛中,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有多少呢?从各地城市马拉松赛报名人数统计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恐怕与一些民间赛事对于“赛”层面的强调过多有关,过于强调赛事的商业利益,强调以民间赛事来代替全民健身,吸引眼球、赚取政绩。由于缺乏对体育运动本身的理性认知,这些赛事往往缺乏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往往意味着对体育本身应该蕴含的、促使人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视。如果赛事本身缺乏对它的挖掘,久而久之,“观众”就可能最终失去了对运动本身的兴趣。

  那么,这种文化内涵应该如何体现呢?最主要的是要让群众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成为赛事的主人。以湖南汨罗龙舟赛为例,赛事在保留了龙舟建造、上红、抢红、乡土韵味浓郁的“辞端阳”(村中女子出嫁后于端午节回娘家)等仪式的同时,去掉了因竞渡而可能发生打斗、使民众参与度降低的习俗,从而成为一个全村老少都能参与、其乐融融的文化盛会。

  公众对运动应有文化认知

  另一个情况是,对于各个城市举办的赛事,很多人总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参与,即便是参加了如马拉松、球类等比赛,也只是将这些体育活动看作一种运动,一种提高体能的方式而已,并未将之看做怡情养志、开发智力的运动文化。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足30%,这应该值得警惕。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对体育的传统认知和文化观念出了偏差。要回答这个问题,则要回到哲学的基本命题上来。

  在西方,即便是希腊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在兴起之初也并非只是侧重于“赛”,人们在欣赏铁饼、标枪等竞技之外,更通过参与各式游戏、运动,收获“身心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因为在他们看来,灵与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育活动既是为了培育人健康而美丽的体魄,也是为了培育人健全的心智与高尚的灵魂。

  不仅西方如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对个人养生的积极作用同样得到强调,并由此而上升为“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最明显的例子是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强调神形兼备,主张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合神,达到“心灵交通”的目的。

  可见,正是因为大家囿于各种现实原因没能参与到各种运动中来,很多人便逐渐丧失了这种基于体育运动而产生、浸润的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认知。

  赛事催生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应该说,如果能够借用民间赛事催生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文化自觉,对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来说意义重大。

  在这方面,民间赛事可以通过更高的亲民性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赛事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像城市马拉松赛这样的赛事,不应该只是“跑友”的聚会,更应该是一个体育活动的嘉年华,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以更强的亲和力,让市民参与。

  另一方面,赛事文化的普及和浸润同样能够教育和培养公众对体育的文化自觉。了解、参与、体验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公众完成对体育认知的过程。例如在各地火热开展起来的广场舞及其比赛,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活动表现出的狂欢化特质。这种深刻的过程正是人们在参与体育中所实现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总之,民间赛事只有提高文化内涵,才能走进群众心灵深处,让群众有参与的文化自觉;也只有这样的赛事,才能办得长、走得远。

世乒赛完美收官 梦之队再铸辉煌
尊重在球台下(体坛走笔)
民间赛事需要文化自觉
围棋名人战首轮战罢(八面来风)
西藏成立首家棋院和围棋队(八面来风)
马术世界杯前两站落幕(八面来风)
责编:彭训文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