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5月02日 星期六

网上看病不能只靠“键对键”(时事点评)

李克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5月02日   第 05 版)

  “互联网上其他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日前,卫计委发言人宋树立对互联网医学诊断的“强硬表态”,甫一发出,就立刻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在一个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正改变着每个领域。有关互联网专车的争议还未平息,互联网医疗的风波再起波澜。习惯了在网上咨询健康问题,开始运用APP进行医疗互动,人们正满怀热望,期盼“互联网+”能够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难题,能够解决挂号难、挂号贵的痼疾。卫计委的表态就像冷空气一样不期而至,这不是与“互联网+”背道而驰吗?有人嘀咕道。

  不可否认,互联网医疗异军突起,为人们寻医问诊带来了方便。腾讯推动近百家医院接入微信全流程,通过移动互联优化医疗流程,减少了人们在门诊与收费之间来回奔波的焦虑;网上挂号开通,消除了凌晨排队的酸辛,也打击了黄牛的嚣张;各种APP方兴未艾,通过指尖滑动就能够与医生在线交流,让健康监测变成随时随地……实实在在的红利,是互联网医疗赢得民心的最大依据。

  然而,医疗体系本身是一个专业性极超强、复杂性突出、敏感性极高的领域,“互联网+”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未知远大于已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在引入互联网的过程中更应保持理性与审慎。就拿诊断来说,中医讲“望闻问切”,强调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沟通的重要性。“键对键”不能取代“面对面”。尤其在医疗领域,治疗过程需要身体检查,需要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需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才能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这都不是网络诊断所能取代的。医疗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不可不慎。从这个角度看,卫计委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监管者,对网络诊断采取审慎态度,符合医疗规律,也符合公众的健康权益。

  应该看到,就像网络专车会引发“私家车能不能进入专车”的疑问,互联网每一次拓展新领域、创造新事物,都会对既有的立法与监管带来挑战。诚然,立法与监管应该尽快跟上创新步伐,但更应认识到,创新不等于冒进,如果失去理性与审慎,新事物潜藏的风险有可能会毁灭创新本身。

  从这个意义而言,卫计委的表态,是让互联网医疗在可控的轨道上实现渐进创新,这既是医疗改革创新的稳妥路径,也是降低医疗风险的理性途径。对此,也应保持理性的理解。

  (据海外网)

中国首条民营铁路将“复活”(事件新闻)
网上看病不能只靠“键对键”(时事点评)
新闻点击
“五一”劳模“画起来”(焦点瞬间)
“欢迎从尼泊尔回到我们怀抱”(人物聚焦)
责编:宦佳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