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18时,北京首都机场,一架银白色专机腾空而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批援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医疗队启程。他们穿越云海,飞向遥远的西非大陆。
至此,已有近500名中国军队的“白衣战士”,前往西非抗埃前沿。他们以精湛医术直面死神、征战疫情,半年多来,累计接诊收治患者938例,确诊295例,治愈出院25例,阶段性实现了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打胜仗、零感染”目标。
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西非
2014年10月3日深夜,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把留了几十年的长发一缕缕剪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盒子里,握着丈夫的手交代“后事”:家里的钱给我父母留一部分,他们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他们;孩子快中考了,不能分心,你要想再找个伴儿,就等他考上大学以后吧……
就在当天下午,蔡宇和沈阳军区所属50名医务人员接到命令,火速集结到第三军医大学,与该校百余名医护人员一起,组建我军首批援助西非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医疗队。面对未知的病毒,大家心里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埃博拉河地区出现,随即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埃博拉”也因此得名。它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播,死亡率高达60%至90%。2014年2月,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出现,短短数月席卷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家,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1.5万例,死亡近6000人,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以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大爆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
世卫组织2014年8月宣布:疫情向美国、西班牙等国家蔓延,已构成“国际卫生紧急事件”,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
中国军队首次海外防疫情
危急时刻中国政府迅即行动,先后向疫区国家提供15批次、价值1.02亿元卫生物资和2600余万元其他保障物资的人道主义援助。随即,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发出命令,解放军组建医疗队分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对疫情展开生死阻击。
疫情似火,军令如山。2014年9月12日,解放军第302医院奉命组建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这所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动若风发,两小时便完成人员抽组,72小时完成方案制定和人员防护培训,并迅速筹措80余类、150余吨物资。9月16日,由31名传染病专家和护理人员组成的我军首批援塞医疗队满载重托、紧急出征。
在多部门协同下,解放军卫勤部门仅用7天时间,将塞拉利昂一家小型综合医院改建成传染病专科医院,用一个月时间在利比里亚援建了一座设施设备一流、防控流程科学、拥有100张床位、总面积5400平方米的埃博拉诊疗中心,在西非大地彰显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
此后,根据防控形势任务需要,解放军连续抽组轮换医疗队赶赴疫区,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的医务人员协力同心,全面展开留观治疗、卫生防疫和基础培训等工作。
医疗队“打胜仗、零感染”
2015年1月11日,解放军援助利比里亚诊疗中心传来好消息:3名患者血液检测埃博拉病毒连续两次均为阴性,根据世卫组织相关规定,确定其为治愈,这是解放军援非抗埃医疗队首批治愈的确诊患者。3名患者入院时均高烧、呕吐、腹泻、严重脱水,病情危重。经过近20天的精心治疗,相继度过危险期和反复期,最终于12日上午康复出院。
“敬礼!”走到诊疗中心门口,那个叫罗伯特的7岁小男孩情不自禁抬起右手,向送别他的叔叔阿姨敬了一个军礼,又跑回来抱着总护士长游建平,轻声说道:“谢谢您!”队员们的眼眶都红了,这是他们向病魔宣战以来打赢的第一场胜仗。
惊心动魄寻常事,生死只在一瞬间。2014年12月1日,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和霍翠华像往常一样,在给最后一位病人发完药品后,回到第一缓冲区,两人互相喷淋消毒,开始脱身上的防护装备。突然,霍翠华看到孙李建脸色通红、呼吸急促,豆大的汗珠沿着护目镜边缘滚了下来,双腿也开始颤抖。
“不好!”霍翠华立即意识到危险。此时,神志恍惚的孙李建下意识地抬起手要自行摘取口罩。情急之下,霍翠华一把抄起墙角的消毒剂,猛地向孙李建的双手喷射过去,“搓手,快!”在她的指挥下,孙李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消毒、摘下口罩,剧烈地喘息起来……和战友谈起这一险情,孙李建至今心有余悸:“要不是霍翠华,我可能就要装到盒子里回来了。”
真情无时限,让爱扎下根。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公共医疗资源匮乏,当地不少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中被感染。为提高防护和救治水平,解放军医疗队先后为当地培训了3000余名医护人员,留下一支支不走的传染病防治队。
正如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负责人托伯特所赞叹的那样:“这是一支勇敢、充满智慧的优秀队伍,他们表现出色拯救了埃博拉患者的生命。这支医疗队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