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28日 星期二

四川炉霍:山歌之乡谱新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28日   第 08 版)

 炉霍——壮美、诗画、梦幻般的田园风光

  炉霍县夏季举办一年一度 “望果节”

  2012年建成的炉霍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黑色化”公路向炉霍县广大农牧区及大山深处延伸

  盛夏的炉霍县宗塔草原

  位于炉霍县城的“霍尔广场”一角

  炉霍县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北部,下辖1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392个自然村,面积5796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藏族人口占95%。炉霍县近年来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雪域亮起来

  突出发展“雪域俄色”。俄色树生长在海拔2800—3500米之间。炉霍县根据特有的俄色树资源,着力发展俄色树经济,2002年开始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后成立国资公司,注册“雪域俄色”商标。已投入各类资金3000万元,建成采茶基地4万余亩,开发、生产“雪域俄色”茶35个品种,年产值超2000万元,每年从事采茶的农户收入5000元以上。今后其原材料基地规模将达30万亩。

  支持发展“干酪素”。康巴牦牛乳业是炉霍县建立旨在服务于农牧业的产业化企业,其对象涵盖了甘孜州北路8县及阿坝州、青海省玉树州、西藏昌都地区的部分县,乳液来源十分充足。

  炉霍在支持发展干酪素的工作上,指派一名县级领导进行具体协调和沟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仍挤出部分资金予以支持。2013年建成1000吨工业级干酪素生产线,现年产值400 万元。

  扶持发展唐卡艺术。“郎卡杰”唐卡是炉霍县的一大文化瑰宝,自17世纪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为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绚烂文化,专门设立“郎卡杰”唐卡艺术传习所,建立唐卡协会,会员目前发展到180人,还将投资1000万元建设唐卡职教基地;逐步形成了唐卡绘画、家居装饰、旅游纪念品、藏式建筑雕刻等唐卡艺术产业链,年创产值已达600万元。

  鼓励发展光伏及水电业。炉霍年日照时数2400余小时,目前做好60万千瓦光伏建设规划;水电可开发量32万千瓦,仅开发1.2万千瓦。炉霍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鼓励有实力的中外企业对光伏、水电进行全面建设。已注册成立中国电建集团炉霍新能源公司,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顺利签约,5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将在2015年底建成投产;已同中广核公司签订协议,对关门梁、朱巴两级装机15万千瓦的水电进行开发;将加快推进鲜水河、泥曲河、达曲河及罗柯河流域的水电建设。

  培育“霍尔章谷”具有浓郁地域品牌的旅游业。在藏语中“霍尔”意为蒙古人、“章谷”意为山岩石上,而炉霍古称“霍尔章谷”。

  在县城,兴建了气势恢宏、展示民族深邃文化的“霍尔广场”;重点打造了霍尔章谷湿地公园,提升了虾拉沱万亩生态景观;与四川快捷318汽车旅馆投资公司初步达成建设自驾游汽车营地的合作意向;新开发多条自驾游线路;“霍尔古藏茶”、“霍尔章古温泉”、“霍尔宾馆”等一大批地域特色浓厚的品牌靓丽推出。2014年炉霍县实现旅游综合接待收入1.6亿,是上年的205%。 

  (方世吉)

 

  教育好起来

  行走在炉霍县,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美丽的环境是学校,最安全场所、最灿烂笑容、最幸福群体依然是学校。

  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同步发展。炉霍注重建设乡中心幼儿园,探索建立了小学三年、学前三年的“3+3”或小学六年、学前三年的“6+3”办学模式。目前,全县乡乡建有幼儿园,符合条件乡镇的幼儿校车免费接送。从2013年秋季起,所有公办幼儿园不再收缴保教费,还为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配备了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玩教具、幼儿读物和室内外设备设施,农牧区幼儿“无园上、上园难”的情况彻底改变。

  注重搭建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全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和远程网络教学培训的“三通三平台”建设。城镇学校实现了与内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对接,实施了高中直播式、初中录播式、小学植入式、学前观摩式教学,山里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

  着力“教育惠民工程”的落实。自2009年以来,全县共选派452名学生赴内地接受免费中职教育;2014年,全县实施“三免一补”政策,共计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作业本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1600余万元。

  “穷县办大教育”,炉霍“蛮拼的”。每年优先专列300多万元,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和学生关心计划。近五年,通过国家“校安工程”、“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轮十年行动计划”等,投入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四亿余元;自1997年至今,炉霍县先后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普及实验教学,2008年顺利通过四川省政府对县教育的督导评估;中小学生从2000年的3707人增加到2014年的7329人,小学入学率99.96%、初中入学率98.8%。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炉霍县已全面实施从学前、小学、初中直至普通高中的“十五年免费教育”。 

  (巴桑 李雄 赵朝友)

 

  交通快起来

  炉霍县过去的公路骨架主要为G317线119公里、S303线44公里,大部分的群众出门还是步行、骑马及牦牛驮。

  在打碎交通这个“瓶颈”中,自“十一五”以来,炉霍县先后组织了上百人的专家、技术人员队伍,分赴到全县的旮旮旯旯,考察线路、现场勘测,确定项目、编制预算;县领导带着交通主官和专家,拿着编制完好的交通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与扶持。近10年来,上级下达给炉霍的通乡公路项目有8个、村通达项目69个、村通畅项目18个,争取到的各类补助资金1亿多元。

  在施工中,炉霍县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村两委班子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并抽调业务强的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聘请社会技术力量,随时对监理单位的工作质量,施工单位的原材料、拌合比、压实度等进行巡视、抽查;对不按规范进行施工及原材料有瑕疵的几个工程建设方给予了最高限额的经济处罚,有力的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炉霍县还加强了农村客运站点建设。仅在过去4年里,就投入资金约500万元,兴建了旦都、朱倭、泥巴、下罗柯马、雅德等12个五级乡镇客运站;投入资金数十万元兴建了雅德乡的昌达,朱倭乡的朱倭、颠古,新都镇的俄日等36个村客运招呼站。

  在道路安全保护设施建设中,炉霍县多方筹措并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在乡道、村道的重点部位、主要防护点位兴建了公路防撞墩及波形护栏等设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汽车在高海拔地区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通过实施“通乡”、“通村”、“通畅”、“通达”等工程项目建设,炉霍县交通事业近年大提速。截至2014年,全县公路总里程已达900余公里,其中通乡公路里程126公里、通村公路里程618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为补充,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网。

  (熊永军 刘燕 蒋欢 方世吉)

  

  荷包鼓起来

  炉霍县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着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去年投入的资金2.7余亿元,该县每年用于民生的建设资金占到了公共财政支出的三成以上。主要体现在:

  老有所养。2014年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医疗保险参保率99.3 %;寺庙僧尼的社会保障政策得到落实,有2000多人分别享受到了养老保险、新农保、最低生活保障、“五保”等生活待遇。

  病有所医。县医院门诊大楼、乡镇卫生院、部分村级医疗室近年来先后得到建设,医疗设备及时更新,医务人员分期分批送往内地大医院深造;加强了对乡村藏族医生的培养工作,提高对村级、自然村寨、人口相对密集场所“赤脚”医生的待遇。从县城到乡镇到村寨再到农牧民聚居点的4级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难有所帮。炉霍县有1万余人享受到了政府的低保金政策;采取了临时性、应急性措施,对需要帮助的群众发放急需生产生活用品;以居家托养等方式救助了100余名残疾人。

  养有所优。在农牧区大力实施了“甘露” 工程,近年来每年都投入资金,建设集中供水、村组安全饮水工程,3万余名藏族同胞喝上了放心水;对有安全隐患的162户农牧民,采取了避险搬迁;进行了亮化、美化、绿化等工程,在部分乡镇村寨兴建了洗浴室。

  荷包越来越“鼓”。截至2014年,炉霍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连续数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其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居民4至5个百分点。

  (方世吉)

 

  生活美起来

  炉霍县在抓人居环境改善上,始终坚持以“中国藏区崩柯城”为目标,突出民族特色、注重乡村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规划先行。高水平、高起点、高质量地完成了县域新村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特色城市风貌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更知乡修公村等5个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虾拉沱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宜木乡章达村等3个《美丽乡村规划》、朱倭、斯木撤乡建镇等一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初步构建起了科学的城、乡、村梯次规划网络体系。

  科学配套。坚持出行有路、道旁有树、小区常绿、休闲有座、购物有市、娱乐有所的标准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共投入资金约2亿元,大力实施了11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前后完成了商业街、建设路、城区桥梁等数个道路桥梁改造工程,实施了路面黑色化、贯通“断头路”、城区供水改扩建、厂龙沟自来水厂和管网工程项目,完善了城市供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环卫、供气、绿化、路灯、红绿灯、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网布局和路标路牌等功能设施,对全县范围内适宜的乡道、村道、村寨庭院、机关院区、学校、寺院等进行了全面绿化美化。

  城乡统筹。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成廉租房522套、2.6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430户,607户得到租赁补贴。投入2000余万元,新建171个行政村垃圾处理池,16个乡镇、22座寺庙垃圾中转站,率先在甘孜州实现寺庙垃圾收集点全覆盖,建立起了“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 的农村垃圾转运机制。将农村危房改造、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搬迁资金打捆使用,提标扩面。建设了虾拉沱幸福美丽新村、晏尔龙民俗新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落拔地而起。已累计完成10个农业乡镇近4000户危房及风貌改造、393户藏区新居建设任务和34户特贫困户建房,发放建房补助资金4500多万元。

  规范管理。坚持“日巡查、周排查、月通报”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和“红袖套”作用,深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对重点区域、主要路段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进行了综合治理。

  “精致的县城、整洁的街道、八达的道路、葱茏的树木、别墅式的藏居、崩科的农居、小桥流水”……一个色彩艳丽的高原新炉霍跃然于青山绿水之间。曾经在炉霍工作了30来年的退休干部王均富故地重游时如此深情地感慨道。

  (代大鑫 李作勇)

四川炉霍:山歌之乡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