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25日 星期六

大石湖密营有遗物 西征纪念碑在诉说

白山黑水永记抗联战士英名(寻访抗战故地②)

本报记者 陆培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25日   第 07 版)

  抗联画

  抗联战士雕像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但在白山黑水间,却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与日本侵略者死磕,它的名字叫“东北抗日联军”。

  从1934年至1939年的6年里,由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联一军一师,在辽东地区让小鬼子闻风丧胆,他们抗日的英名永载史册。

  4月中旬,在东北冰冻犹存的深山老林深处,记者开始寻访这些英雄们当年留下的足迹。

  密营游击遗址前的追思

  大石湖、老边沟风景区,距离本溪满族自治县县城65公里。这里山川秀美,林木茂密,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风景区中部的若干处抗联遗址。景区正在对遗迹进行修缮,并在巨石上刻下抗联战斗记事和人物雕像。

  1937年1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一军一师在大石湖、老边沟打了两场载入史册的胜仗,共歼敌100多人。复建抗联遗址时,当地老乡在大石棚下挖出一些碗片和两块铧铁,均为抗联将士当年在密营地用过的物品。

  如今,当地在抗联将士战斗过的地方打造了一些半圆雕、浮雕、字刻等,以再现大石湖的抗日烽火,形成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回眸抗战时空,看风云滚滚;再现驱倭场面,听雷雨萧萧”,其目的是为了弘扬抗联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本溪市党史研究人员李兵认为,依托深山中的密营打击日伪军,是抗联战士对游击战术的运用。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介绍说,1935年秋,在杨靖宇、韩震的领导下,桓仁县老秃顶子山中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陆续在深山幽谷中建立起来。有的密营里面还糊了棚,门前修了操场。在老秃顶子附近的草帽顶、黑瞎子望、碗铺等地,还建了许多小型密营。到1937年,老秃顶子山周围已建10多处密营,可容千人居住。此外,一师还在本溪县老秃顶子附近的小冰沟、杨木顶子、洋湖沟、大网购、碱厂、南营房等地,利用山洞、地窨子、窝棚等,建起了临时医院。

  山坡上抗联遗迹的红色标志很清晰。我们在一处密营驻足很久:当年这里肯定不会是风景区,虽然树木可能比现在更茂密。抗联战士面临的不但是荒寂的山沟,还有野兽、毒蛇,更难的是没粮吃、没衣穿,必须时刻提防敌人的偷袭。他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唱着革命歌曲,四处出击打鬼子。

  抗联战士住的条件极其恶劣,最难过的是冬季,大雪覆盖住原始深林,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为了有栖身之地、又不易被敌人发现,抗联战士们建起了一种叫“地窨子”的房子。“地窨子”用原木垒成,一半地上,一半地下。为了取暖,地窨子中有火炉和土炕。为了防止火炉中冒出的烟被敌人发现,地下烟道要修出几里远达人际罕至的地方。

  我们不禁感慨,这种艰苦生活完全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可抗联战士硬是坚持下来,苦中求乐,坚持打鬼子,这就是抗联精神。

  西征会议遗址的风采

  从数公里外就看见笔架山腰那个背倚绿树的纪念碑直指长空,徒步登临,青灰色牌坊沉稳厚重。牌坊上刻着: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1936年春,杨靖宇将军挥师南下,4月30日在梨树甸子痛歼汉奸邵部;5月中旬率军直部队来到汤沟,视察和尚帽子根据地。抗联将士于露天温泉洗涤征尘,杨靖宇主持军事会议,传达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进军察、绥消息,布置第一师西征,与关内打通联系。6月,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等率部西进……”

  细细认读青石上这些凝聚着民族血气的文字,仿佛曾在汤河岸边的历史事件从时间深处浮现在山下流淌而过的河水记忆中。

  1936年6月,杨靖宇就是在这里与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等师以上干部召开第一次西征会议。若干年后,当地乡民出于对杨靖宇的敬仰,将他主持会议时曾坐过的石头称为“靖宇石”。

  “杨靖宇就是从现在的汤沟南麓和尚帽子密营腹地铺石河开始西征的。”张鹏一说。当地很多乡民都能讲上一段关于杨靖宇的抗战故事,他们以杨靖宇为骄傲。

  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本溪县草河掌镇汤沟“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葱茏草木掩盖不了70年前的壮志豪情,耸立的纪念碑诉说那段国难家仇。

  为纪念抗联西征的英雄壮举,本溪县于1985年修建,抗联一军一师第一次西征会议纪念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北倚绿树掩映的笔架山、南傍清澈见底的汤河,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风格迥异的主碑、副碑、标志碑等组成碑群,气势宏伟,布局壮观,静谧庄严。主碑矗立在距河岸平面约20米高的笔架山腰一块人工开凿的两重平台上,周围建有花岗岩琢成的石柱,用铁锁和钢管连接形成护栏。主碑碑座分为两重,主碑全高8米。碑身正面镌刻着“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背面刻有“青史永存”4个大字。

  距主碑后约5米处,是依山而建的一座《西征胜利歌》副碑,上面镌刻着抗联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作词、一军秘书处长韩仁和谱曲的《西征胜利歌》。“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读着这些热血沸腾的词句,让人激动不已。

  拜谒抗联史实陈列馆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坐落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汤河东畔,位于本溪水洞、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铁刹山风景区、五女山风景区黄金旅游热线上,依山傍水、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该馆2007年5月建成开馆,占地6.9公顷,现已征集照片、史料、实物1000余件。

  该馆是目前全国抗联史实陈列专题中规模最大、史料最全的陈列馆,也是辽宁省范围内第一个东北抗日联军题材的纪念馆。

  陈列布展以“林海雪原,抗联英雄”为主题,以东北抗联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战役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史料、照片、图表、文物、实物以及抗联浮雕、场景复原、声光电展示手段等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生动再现东北抗联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热情讴歌了抗联将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记者在该馆了解到,东北抗联一共建有11个军,虽然人数只有3万多人,但到东北光复和抗战胜利后,牺牲的军级将领竟有38位、师级将领111位,实为世界军史所罕见,足见抗联斗争之艰苦、之惨烈、之悲壮。

  粮食供给更是难以保证,抗联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与敌人打仗。鬼子为了困死抗联,强制推行“并屯”政策,村外围筑起土墙、拉上铁丝网,不许老百姓与抗联接触,违者以“反满抗日罪”逮捕杀头。抗联战士为了得到粮食,经常冒险下山与老百姓取得联系,但由于敌人盘查得紧,大多很难成功。没有粮食时抗联战士只能以野菜、蘑菇甚至草根、树皮充饥。而且他们不能生火煮饭,担心被发现。

  东北抗联坚持了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4年后,是进入苏联境内的东北抗联战士引领苏联红军解放了东北。

白山黑水永记抗联战士英名(寻访抗战故地②)
陈赓故居好风物
利用海外中餐馆 推广北京旅游线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