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专注、自信,这是交谈过后王暾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路求学,我一直追寻的理想,就是在国家、社会需要的某个关键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王暾笃定地说道。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王暾的团队成功研发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其中5项技术属世界首创,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继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个具有公众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
行世界前沿
“国外读书工作时,我每天上班前都会浏览国内新闻。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使我感到非常意外。”现年40岁的王暾,拥有中美两国双博士学位,“5·12”汶川地震时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血淋淋的现场照片深深地刺痛了身为四川达州人的王暾。网友评论“为什么没有任何警报呢?”引起了王暾的关注,他搜索得知,虽然“地震预报”仍是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但日本已于2007年启用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告知民众的“地震预警”系统。决意回国,王暾立志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2009年6月第一次公开报警、2011年4月第一次成功预警,王暾领导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建成5010个台站,覆盖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6.5亿人的世界最大地震预警系统。经过4000多次实际地震的公开检验,如今该系统响应时间已超越日本25%,覆盖面积达日本面积5倍,3年多以来更是没有一次误报和漏报。
“在地震预警领域,我们在这儿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前进的每一步。两年前开始,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世界前进的每一步。”王暾自豪地说。
与地震赛跑
王暾解释,“地震发生时会发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些,破坏力小。地震预警就是通过检测纵波,在破坏力强的横波传来前发出逃生信号”。
在这场与地震的赛跑中,王暾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这是你专业擅长的吗?”“这应该是地震局的事,轮得到你来管吗?”“你能做出来的比日本的还要好吗?”……从一个人开始、从零技术起步,王暾最初曾受到无数人的质疑。
“实际上,汶川地震后涌现了大量想要做地震预警的人或机构,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数当时也明显增加。”然而这些压力并不是王暾最大的困扰。“没有余震了怎么办?”地震这种不可复制资源的流逝,催促王暾在每一次的监测试验前争分夺秒。
一次次更换传感器、一次次试验更新,克服技术上的缺陷、应对民众响应的缺陷……王暾的努力终于逐步赢得认可,精准的报警技术让每一位体验者折服,ICL系统也得到了很多政府机构的全力支持。
“言必信、行必果。我都有点意外,在这片地震试验田中,只有我们做到了。”在这场与地震角力的马拉松中,王暾跑在了前面,“事实证明,自信起来,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做到全球领先。”
为生命护航
地震预警为我们争取来的时间究竟意味什么?日本实时地震情报利用协议会(REIC)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日本,如果提前2秒获得警报,死亡人数可减少25%;提前5秒,死亡人数可减少80%。
王暾团队一次次完善更新的预警秒数背后,是一条条被守护的鲜活生命。
“作为民办非盈利机构,我们自担责任,面临更大的压力。”深知肩上担负着生命的重量,王暾的工作性质不允许他有犯错的余地。幸运的是,一路走来,王暾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研发初期,很多来自各地的地震专家都愿意无偿帮助王暾分析技术上的难题。正是凭着大家对生命的这份热爱,才有了现在卓越的集成创新成果。
谈及未来,王暾希望将地震预警系统延伸,关注到包括滑坡、泥石流在内的其他灾害预警领域,关注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生命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