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精河枸杞红动天下

王宝君 田雨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17日   第 06 版)

  枸杞收获季

  精河县位于新疆西北角,隶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精河人用勤劳的双手建成一座美丽的小城,而它向世界展现着多彩的风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声名鹊起,成为一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珍贵小红果

  做成区域特色大产业

  精河,因河而得名,因枸杞而名满西域中亚。枸杞栽培在精河县已有50多年。这里的枸杞果实鲜红、粒大饱满、皮薄肉厚、含糖丰富、药用价值高。精河有个“枸杞王”很出名。在2011年精河县举办的首届“枸杞王”评选中,杞农杨小龙凭借每50克91粒枸杞的成绩一举夺魁,3公斤“枸杞王”拍出19.9万的历史最高价。 

  在精河人心中,枸杞像红玛瑙般珍贵,它让这里的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了。当地政府围绕枸杞产业,大力发展和培训“红色产业链”,累计投入扶持资金6000万元,提升精河枸杞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在精河县落户的枸杞深加工园企业,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模式,进入专业性枸杞产业园区。园区枸杞深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种,从出售枸杞原果到枸杞酒、枸杞蜂蜜、枸杞汁……从疆内远销上海、广东等海内外市场。经过多年打造,199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精河县“中国枸杞之乡”称号;2001年精河枸杞被认定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2002年获得国家工商局认定的“原产地证明商标”,是新疆第3家荣获原产地证明商标的农产品。

  线上线下联动

  推进多民族文化大融合

  自古以来,精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碰撞。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具体实践中,精河县坚持以人为本,吸引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使文化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作用。自2012年以来,精河县把“文化网格”建设作为工作的重要载体,把一个个文化能人或文化中心户作为文化节点,一个节点辐射一群人,全县就构成了一张均匀分布的文化服务网。 

  在茫丁乡皇宫北村,多才多艺的玛依努尔有一个称呼——“文化能人”。4年前,她代表村里参加了博尔塔拉电视台古尔邦节晚会,编排的小品让大家看了拍手称好。2013年6月,精河县精河镇举行民族服饰展示大赛,玛依努尔带着村里的姑娘和媳妇梳着小辫子,戴着小花帽,穿着艾德莱斯裙,展示维吾尔族女性美,让各村的妇女们十分羡慕。 

  在精河县精河镇锦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展厅里,布满了各种传统的“喜”“福”系列、清明上河图系列、红楼梦系列,也有56个民族大团结、中国梦、杞乡新貌等充满现代内容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来自于该镇剪纸协会的文化能人创作。剪纸协会目前已有24名成员,他们已经创作了1000多幅作品。这些成员中有一个特色:协会有不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会员,他们让剪纸这种汉族传统文化艺术,无声无息地流传于新疆的少数民族中。 

  文化网格需要每一个格点能影响带动周边群众,形成大量的自办文化。目前精河县已成立了一批以共同爱好为纽带的文化协会。全县通过发挥文化网格的作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民间文化氛围,大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精河县的文化网格中,有“线上”与“线下”的联动。“线上”即管理与引导,“线下”即各类实体文化活动。 

  在“线上”,县里通过对文化能人、各类协会的精心培育、分类指导,以及出台《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文化网格建设工作要点》、《精河县本土文化创作及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举措,让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文化网格中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不同的层次都能得到满足,乐在其中。 

  在“线下”,一个个文化能人、协会,就像互联网世界的一个个节点,辐射一群人,也聚集一群人。节点与人群实现着无时不在、动态多维的实时互动。而这种方式正使得精河县文化网格的建设充满新意。

  古老回归部落

  吟唱两个多世纪史诗

  凡是有蒙古人的地方就有蒙古长调,它是蒙古人“心灵牧歌”。 

  1771年土尔扈特部落从伏尔加河畔回归祖国之前就有了演唱长调的歌手,即使流落在异国近一个半世纪,他们也没有丢失自己民族特有的长调艺术。今天,精河县蒙古族所吟唱的长调与该民族的长调同根同源。 

  精河县作为土尔扈特蒙古族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留下了有完整词曲记录的532首歌曲。其中有300首是歌颂马的歌曲。当年他们正是在马背上一路拼杀,冲出重围、驼负他们一路前行的生灵,成为他们生命里最忠诚的伴侣。他们在马背上放牧着悠悠岁月、用马头琴、用长调修补心灵的伤痛、诉说着悲欢人生。因此,精河蒙古长调具有舒缓悠长,沉郁庄重的风格特点。 

  今天精河蒙古长调全都用马为比兴,因而被冠以“十三种毛色骏马的长调”。如今,精河县“十三种毛色骏马的长调”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河的长调、萨吾尔登、手工刺绣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精河县蒙古族长调协会会长特·曲尔顿倡议下,成立了蒙古长调协会。曲尔顿从大局部署,收集整理民间流失的长调;会员道尔基负责组织人员、协调内部事务;肯再是长调演唱功底深,四处参加比赛,为蒙古族长调壮大声势。2001年9月,肯再代表新疆到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参加了“全国长调歌曲比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3年,他出版了《长调》专集光盘。 

  2011年,精河县出资30万元,资助精河县蒙古族长调协会出版了精河蒙古族长调民歌集《十三种毛色骏马》和蒙古长调歌碟,并在全县6个乡镇场设立16个培训点,学习者达400多人,传唱人数达700多人,有效地传承保护了蒙古长调,意味着更多的人能知道蒙古族长调和蒙古族的历史。

新疆开拓发展交流空间
精河枸杞红动天下
打造丝路上樱桃沟
巴尔楚克:丝路古驿交汇文明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