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10日说,通过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去年和今年我国已累计投资9200多亿元开展国土生态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工程。
张勇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节能环保产业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并为节能减排提供坚实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各地方政府要督促项目主体加快完成前期工作,鼓励技术审查评估机构提前介入,建立审批核准快速通道,尽量缩短审核周期。
张勇说,今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先期做好各类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十三五”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他说,初步设想,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我国还将开展经济绿色化水平评价研究,为地方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导向。
■ 建成46个国际重要湿地
10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中国湿地保护协会成立大会上说,经过多年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湿地资源恢复,我国湿地保护率由10年前的30.49%提高到43.51%。全国已建立46个国际重要湿地、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个湿地公园,共有2324万公顷湿地得到保护。
赵树丛表示,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了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个省份出台了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一些地方将湿地保护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但是,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仍然不高,湿地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压力,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物种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依然严峻,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 加强社会组织诉讼能力建设
10日,在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环境资源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环境资源审判要适应新常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必须畅通环境资源纠纷诉讼渠道,创新审判执行方式,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功能,全面提升公众参与度;必须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合理设立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培养专业化审判团队,完善审判工作机制,研究特殊审理程序,不断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
奚晓明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正式施行,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了制度保障。今后,还应着重从加强社会组织诉讼能力建设和探索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激励机制两方面,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