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也是他辞世60周年,中国美术馆以“浑厚华滋本民族”为主题,汇集馆藏黄宾虹精品150余件,辅以海外藏家和国内文博机构佳作,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装置等作品,以层层解析、参照对比、交互对话的方式,展现了这位“画之大者”的综合艺术成就。
黄宾虹生前曾说:要等到我死后50年,才会有人欣赏我的画。事实确是如此,虽然当年他就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虽然“黄宾虹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逐渐升温,但直到进入21世纪,能够真正读懂、体味其艺术“内美”精神的人并不是很多。
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人们对黄宾虹的艺术有什么样的认知?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说,谈论黄宾虹,就是在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中国画。
从“白宾虹”到“黑宾虹”“变”出现代性
谈论黄宾虹的国画创作,就不能不提到他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折,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绘画“变法”思想的形成。
黄宾虹早期的个人风格还没形成,以学习古人为主,作品表现力不够,到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他参与到很多社会变革中,接受了“变法”思想,并逐步将社会“变法”的概念转化到了学术、艺术上,最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变法”——这种变不是破古人之法以另立他法,而是“批判和复兴”古人传统。
黄宾虹认为变法的第一步是回到传统深处,跟晋唐人要浓墨法,这才出现了黑密厚重的‘黑宾虹’,恢复了中国画鲜明的表现力。他认为从元代以后到明清,中国画崇尚的是淡墨法,因此表现力越来越弱。到了近代以后,这种表现力已经难以体现民族精神,必须回到传统中去寻找强有力的表达。
1934年,黄宾虹写下《画法要旨》,总结出五个字的笔法:平、留、圆、重、变;七个字的墨法:浓、淡、破、积、泼、焦、宿,构建了“五笔七墨”的笔墨体系。
尽管人们总喜欢用“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两句诗来形容黄宾虹晚年的水墨创作。但“黑宾虹”不仅仅是黑,他的作品不乏设色山水,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的浑融境界。
学黄宾虹还需从文化底蕴入手
黄宾虹难学,甚至不可学。当代,有一批画家声称自己的创作与黄宾虹一脉相承,多半只是在笔墨上寻求相似,并没有学到精髓、探到内核,因此无法呈现黄宾虹作品那种精气神。
从个人阅历来讲,黄宾虹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有着绵长的渊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做过美术出版、文物鉴定,有相当的文化能力;后来又到北京审定故宫书画,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了解得非常清楚,个人收藏涉及到青铜器、瓷器、玉器等,非常丰富。黄宾虹不是以单纯的画家身份出现的,而是一直处于文化圈顶层。因此,他创作的作品才能超凡脱俗。
此外,黄宾虹还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虽然在相当时间内,很多人并没有把他当书法家,但黄宾虹的书法非常有内涵、有韵味。他将行草韵味带入大篆中,把金文写得活泼、生动,带有强烈的个人气息。这说明他有强大的文化自信。
因此,如果仅从图式、用笔上学习黄宾虹,并不知道他的精神所在,难以学好。一方面,没有他的人格魅力、文化积累,就达不到他的精神高度;另一方面,没有他的金文功底、书法历练,笔下也达不到他的力度、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