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无疑会凝聚成为引发观众们热议深思的文化符号,它们更为形象生动地传递电影的灵魂,进而渗透大众的骨髓并形成一种广为关注的文化现象。也许这才应该是拍电影所追求的一种状态:我们放映电影,谈论电影,想当导演的年轻人老老实实坐在影院里一部一部看片,研究怎么拍电影,而不仅仅是追求速成、追求社交、指望一朝登天的运气。
——剧作家焦雄屏指出。
●如今,文艺创作纯粹以“逗乐”为目的,其“乐”必然流于浅薄、低俗。大众审美接受并热衷于这样的所谓“幽默”,反映了大众审美选择上的盲目。文艺作品有其自身的创作原则:作品的思想、精神内蕴要求“雅”,给受众以高尚情操、高尚审美的教育。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倡导和弘扬生活中积极、健康、高雅、优良的东西,摒弃和鞭挞生活中丑恶、虚假、低级、拙劣的东西,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引导和提高国民的人文修养,这正是文艺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书法家徐利明表示。
●文学是作品的魂和根,不仅在戏剧、电影上如此,在其他领域也适用。文学本身是人学,最重要的是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好剧本缺失,正是创作者对人的命运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如今的网络文学,我认为,这是一个新兴的形式,应该看到并且顺应这个变化。有网络作家给人艺写剧本是一个好趋势,因为他们有鲜活的生活,有接地气的表达,这些非常可贵。人艺必须重视这些创作和它们所带来的文化观念上的变化。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张和平说。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的“根性文化”。对古村落的保护,应从其文化空间入手进行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遗产本身,还要保护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如设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对文化遗产进行“就地保护”,这样有助于文化在其植根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学者蔡熙认为。
●伴随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学如何在当今世界文坛占据应有的位置,已经是一个难以回避、既严肃又紧迫的话题。为此,向外看,向域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是必要的;同样,向内看,学习自己的优秀传统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梳理中国叙事经验。这种经验一部分是中国当下的叙事经验,再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经验。在创作实践中,我们要将这二者紧密相连。——作家王彬指出。
●文化生态系统很大的一个层面是以村落为基础的。因为有了村庄聚落,才有了民俗活动、民间劳作等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文化发展参差多态,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段时期以来,城市化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这样的文化格局,在更深层次上还有文化的同质化,以及发展特色的缺失。就像不少农民工群体没能融入城市生活又离乡背土,若是斩断了乡愁,文化上就处于一种踯躅飘零状态。所以,我们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关注农村,关注我们的乡土文化之根。——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表示。
●如何解说古典音乐,一直以来都是欣赏古典音乐的难题。 许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坐在音乐厅里听古典音乐会,大部分时间却不清楚台上到底都发生了什么,要靠匆匆扫一眼节目册才能推断出现在演奏章节和曲目,遑论此刻音乐的调性、主体、结构、意义。而古典音乐毕竟不像一场体育比赛,它更加精密复杂,也容不得解说的打断和喧哗。但如今,就在“古典音乐注定是一种小众艺术”成为一种基本共识时,这个艺术门类的门槛却被新技术撬动了,一改之前自身使尽浑身解数却吸引新受众不得的局面。——播音艺术家石鸣认为。
(曹馨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