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4月04日 星期六

北京蜡像馆 名人站眼前

本报记者 杨一枫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4月04日   第 07 版)

  李小龙、成龙、甄子丹蜡像

  孙俪蜡像

  杨澜蜡像

  林书豪蜡像

  老舍蜡像

  姚明蜡像

  在名人丛里行走

  “快看,叶诗文!”在北京前门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里,突然听到一个人这样高声叫道,远远就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难道叶诗文真的来前门大街了?走近一看,好多游客围着身披国旗面露微笑的“叶诗文”照相。“她”背后便是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

  这位“叶诗文”竟然是一尊难辨真假的蜡像。跨进大门,“乔布斯”用他深邃睿智的眼神看着我们。一群学生正在高举着苹果手机围在他周围摆着各种造型高喊着“茄子”。想象中的蜡像馆应该空间宽大、一览无余,像国家博物馆一样。但身临其境,才发现这里是千回百转、曲径通幽。

  据说,这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共同特征:游客身在其中,可谓移步换“人”、移步换景。移步换“人”好理解,就是一转弯,一扭身,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名人蜡像,那么移步换景呢?当我们走过“梅兰芳”、经过“老舍”、偶遇“张艺谋”、瞥见“侯宝林”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梅兰芳”所处的空间是一角戏台,那京戏味十足的红色衬托着扮着贵妃醉酒的“梅兰芳”,立即把游人带进了戏剧天地,仿佛置身于戏院,耳边还回绕着那京腔京韵的唱词和锣鼓点。告别了京戏,一转身便进入了“老舍”那书香四溢的书房,站在老舍身后,看着他在桌上写着什么,身旁的窗子外面“竹影”在摇曳。

  走几步就会和一位名人邂逅,而那位名人所处的空间充分展现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冯小刚”就呆在“片场”,“奥巴马”正在“白宫的办公室”起身离座,“姚明”正穿着球衣投篮,而“周杰伦”正在拿着话筒演唱……

  这样的布置,密集丰富,在曲折的空间里,渐次地呈现给游客,让游客不自觉得会同时产生身临其境与层次丰富的感觉,为游览增添一种别样的情趣。

  “奥黛丽·赫本”坐在一张圆桌旁“喝着下午茶”,旁边的椅子空着。我坐了下来,端起杯子,那一刻时光停滞了!我仿佛真的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了荧屏上典雅美丽的“赫本”对面,与她一起共进下午茶,仔细欣赏她那可以藐视时间的美丽。而同伴手里的手机记录下了这个瞬间。

  在“梅兰芳”的戏台旁的墙上,挂着一件戏袍和一顶戏剧里的凤冠,一名女游客,将凤冠戴在头上,从背后扶着“梅兰芳”的肩膀冲着男朋友的手机微笑。准备相应的服装是蜡像馆的一个非常贴心的安排,游客可以让自己妆扮成和“名人”一样身份的样子和“名人”合影。

  这里“名人”众多,横跨中外,他们从事的行业涉及各个领域。这些影视明星、政治家、体育明星、文学家、科研明星,就站在不显眼的角落,期待你一转弯、一回眸,与他四目相对、近距离接触。虽然“名人”众多,但是每一位都有一个具体而微的独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他”在充满自我特色的背景下尽情绽放自己个性的表情。

  我走到“普京”面前,仔细端详,他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和坚毅的嘴角让我脑海里像播放新闻纪录片一样开始闪现那些关于他的各种新闻事实,渐渐地蜡像馆不存在了,身前身后仿佛都是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我以为这种感觉会持续很久,当我看到“科比”的时候,看到他带着有点幽默的微笑正出手传球的动作的时候,世界舞台消失了,而赛场上声浪瞬间潮涌过来,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去抓科比手上的篮球……

  蜡像馆前世今生

  来到另一层展厅,还没有进门,感觉光线昏暗,气氛有点阴森。一位欧洲18世纪“中年妇人”站在入口处,手里正有一个打开一半的包裹,里面是一个人头!原来这就是蜡像馆的创始人杜莎夫人的蜡像。

  蜡像旁边有一个放映的空间,随意地摆着几条古香古色的长条凳,我们去的时候,凳子空着,没有人。坐下来,我们开始走进时空隧道,去看看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前世”。

  杜莎夫人(1761-1850)原名为玛丽·格劳舒兹,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是法国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以制作蜡像而闻名。她小的时候,母亲在兼职作蜡像制作师的菲利普·科特斯医生家做女管家。这期间科特斯教会了她蜡塑的工艺。科特斯于1770年在巴黎创办了蜡像馆,当时吸引了大量观众。该展览在1776年转移到了巴黎的皇宫举办。

  杜莎夫人在1777年为伏尔泰创作了她的第一尊蜡像,那一段时间她也为其它著名人士制作蜡像,包括卢梭、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她被革命人士逼迫,为被斩首的王室成员制作“人头蜡像”。科特斯在1794年去世,并将他的蜡制品收藏全部转给杜莎夫人。1802年,杜莎夫人到了伦敦,后来英法战争的缘故使她无法回到法国,她便带着她的蜡制品游遍大不列颠和爱尔兰。1835年,她74岁高龄时,在伦敦贝克街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展览。1884年,该馆迁往现址玛丽波恩路。蜡像馆1楼是1966年新开的展览厅。2楼大厅展有当代世界各国政治人物、近代英国君主和王室成员。3楼有“戏剧性场面”、“温室”和“英雄”3个展览。顶楼是蜡像制作室。

  从那时起,杜莎夫人蜡像馆就以其栩栩如生的雕像闻名世界,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如今,杜莎夫人蜡像馆在阿姆斯特丹、曼谷、柏林、黑潭(英国)、拉斯维加斯、纽约、东京、上海、武汉、好莱坞、香港、悉尼、华盛顿、维也纳、成都、北京都有分馆。此外,重庆分馆预计在2016年建成。此前,在中国的上海分馆于2006年开放,武汉分馆于2013年开放,成都分馆于2015年前开放。

  而我所参观的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是去年5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入驻该馆的名人,包括:李小龙、迈克尔·杰克逊、奥黛丽·赫本、张国荣、周杰伦、吴奇隆、科比、黄晓明、冯小刚、孙俪、刘嘉玲、杨澜、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奥巴马、普京、玛丽莲·梦露、约翰尼·德普、布拉德·皮特、丹尼尔·克雷格、博尔特、李彦宏、东方神起、鹿晗等各行各界中外名人。

  北京蜡像馆特色

  蜡像馆里共有两位“成龙”,一位站在一楼入口处一辆老北京黄包车前“接待”八方来客,一位站在出口处与李小龙、甄子丹一起展示着中国功夫。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既有和世界各地其它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有一脉相承的共性,但也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特色!

  “布拉德·皮特”夫妇是好莱坞的“神仙眷侣”,他们在荧屏内外都“饰演”着“模范”夫妻的角色。很多世界各地的蜡像馆都有他们的身影,不是站在椰风海浪间就是走在红毯之上,而在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他们却站在中国风十足的红色大柱子间微笑着,仿佛在故宫前参加颁奖典礼一样,在他们的头顶,一个巨大的中国灯笼垂下红红穗子。

  同为好莱坞的明星,“乔治·布鲁尼”却落了单,一个人坐在一个圆月形中式花园的月亮门里一张中式的红木靠椅上,但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寂寞的神色,嘴角依旧是挂着玩世不恭的微笑,大概这和他周围那令人观之心静的巨大的中式花瓶和山水画有关吧。

  在蜡像馆里游走,处处可见中国元素,处处可体会老北京情节。且不说成龙的黄包车,也不说功夫三人组的中国功夫,就从我在蜡像馆纪念品购物处拍摄的一张照片就可见端倪。那是一张涵括近远景的照片。一只可爱的中国羊和一对可爱的老北京泥人儿是近景,而一尊奥斯卡小金人是远景。正如这张照片一样,整个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就是一个世界元素和中国元素完美结合的集合体。

  其实,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里陈列的蜡像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比如电影演员孙俪等人的蜡像在世界其它杜莎夫人蜡像分馆里很难找到;同在一个体育区里,科比和姚明在另外一两家蜡像馆里可以看到,但博尔特和郎平就不是都有。

  这是一个安静的下午,外面的前门大街,人流如潮,蜡像馆里却静谧如溪水流动,流动成一首低沉的小夜曲,伴随着我们慢慢地在名人丛中行走。

  据朋友介绍,他在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里游览过,那里人潮涌动,和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感觉不同。这里非常清冷,游客三三两两。这与文化背景和宣传以及较高的票价都有关系。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看到这里人潮如流的景象,到时,我们再来看看“名人们”在众目注视下、在闪光灯频频闪动的微笑。

北京蜡像馆 名人站眼前
名人效应释放快乐体验(旅游漫笔)
世界各地杜莎夫人蜡像馆(相关攻略)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