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3月27日 星期五

魏广君:书印之间显文气

赖 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3月27日   第 16 版)

  白云处处
  魏广君

  正能量
  魏广君

  赵文敏问画道
  魏广君书

  初识魏广君,给人的印象是率真、实在;谈起艺术,更透着一股文气。

  魏广君家学深厚,自幼研习传统学养。几十年间,写字、治印、作画、写文章相生相发,成为艺术领域的“多栖”人物。

  书印相得益彰

  中原文化,碑学为先。出生河南的魏广君学习书法从颜体入手,后转入碑学,从《龙门二十品》中汲取养分,并采各家之长,取其大意。他曾说:“我学书法像球体在滚动,在不断地碰撞、反弹中度过,在学习、反思的曲折的线上走过。”

  魏广君的书法,立意高古脱俗,用笔浑厚朴实,气息浑朴刚劲。无论真隶还是行草,多尽力追求一种古质率意的真趣和苍茫雄浑的历史厚重感。

  魏广君的篆刻以魏晋的放任率真、从容自然为主要面目,落刀能得汉人平和沉厚之气,既有一种大大咧咧的生拙感,又不乏灵秀聪颖的自在发挥。他的“白文印”强调点画造型的组织和造型,“朱文印”则注重线条趣味的刻画。“白文印”整体造型方正、挺拔,一看就是汉印的路子,给人以大气稳重感,而细琢磨还是与汉印有些不同,那一刀一刀宽大的笔线如同切玉一般的丰腴和圆润,具备了新时代的美。

  在魏广君看来,书法和治印两者是不可或缺、不能分割的。中国传统书法讲求“金石气”,就是追求一种苍茫、浑厚、朴拙的表现样式。“如果没有刀刻的体会,很难在情感和理性上进一步升华,书法也写不出‘金石气’”。魏广君说。

  学人艺术家

  魏广君不仅潜心创作,而且潜心理论研究,博学通古。评论家邵大箴称他是“一位既善于读书,又善于思考的学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魏广君在创作的同时,开始着手对汉碑、魏碑、古印谱进行图式和理论整理,编著了《中国碑刻书法丛书》、《古印精粹》等。

  因习书的关系,魏广君早年文字侧重书史书论,论题多集中于东晋二王、北朝书法和明清书家创作道路的研究,多有妙悟。而汉碑书法点评,言简意赅,字里行间不乏真知灼见。

  魏广君后来专研绘画,将关注对象转移到画史画论,撰写了《吴门画派臆见》、《华美典雅风格臆见》、《王蒙〈青卞隐居图〉品鉴》等篇目。

  此后,魏广君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张晓凌先生研修美术理论,著成《中国水墨画的源起与演化》,获得诸多好评。他通过对史料的严格梳理和仔细辨正以及对作品的图式解读,将水墨画形成的过程予以重建,微观地考证中国水墨画源起、演化的本体论因素与社会学关系,揭示水墨画在艺术语言、创作理念、艺术精神等层面上的中国性的诸多本质规定,勾勒出水墨画的源起与演进之路。他以书画家的优势研究绘画理论问题,显得游刃有余。

  保持“清贵”式的追求

  对于当下艺术的发展,魏广君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形式的突破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以篆刻为例,现代篆刻更注重印面表现性效果,非常夸张,乃至于不适度,让人看了甚至瞠目结舌。魏广君认为:“印章学习是由平稳到奇崛,再由奇崛到平稳。原来我们可以说是在追求平稳,现在是动荡到疯狂思维的一种宣泄,我想这种宣泄终归会收敛,收敛可能是更高级的,即古人所谓‘复归平正’。”

  同样,面对人人都追求艺术创新的状况,魏广君也是存疑的。在他看来,了解中国美术史的人都会发现,很多现在看起来非常现代的形式,在古代其实已经存在。拿印章来说,印面夸张甚至离奇,在古代也有。因此,他认为,当下的书画篆刻,还是在中国传统美术的整个体系下进行的探索和发展,有一定的进步就是好的。“艺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中国艺术,讲求的是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用笔讲‘气’,一个人留下的笔墨,显示的是修养。”

  对于未来,魏广君希望在理论上,对《中国水墨画的源起与演化》一书各章节进一步详实考证,重新出版;在创作上,在继续学习和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作品中的个人精神面貌充沛起来,更个性化,又不流于形式化。

  魏广君说,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内心的光明感、力量感,虽然别人的认知也会去考虑,但尽量把自己对艺术的认识体现到作品中,留存一点干净,保持“清贵”式的追求。

  

  链接: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5春拍市场前瞻:冷局难破
魏广君:书印之间显文气
孔奇画作展现生活瞬间
随性卷塑中的笔墨神韵
太白诗意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