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避免“建设”式破坏 实施“渐进”式改造

“微循环”助古都旧院落光彩重现(聚焦京城)

本报记者 赵鹏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3月24日   第 05 版)

  菊儿胡同

  近日,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工作会议召开,数十位来自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北京名城保护建言献策。与会人员表示,未来北京旧城区域除了将继续“减负”外,还将“主打”以传统院落为基本单位、小规模渐进式的“微循环”,兼顾古都风貌保护和居民生活条件改善。

  ◉旧城建设列出“负面清单”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更新,北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化建筑,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旧城区域逐渐变得“碎片化”。如何减少大拆大建,同时结合历史文化传统,让一些特定区域体现出老北京的空间结构及京味京韵,成为与会专家重点关注的话题。

  “近几年特别是从去年开始,这种以‘建设’为名的破坏性态势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北京名城委办公室副主任、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说,尤其是对于北京旧城内的肌理结构来说,平房区的胡同很窄,微循环不畅,所以各层面都开始改善区域微循环。对于中心城的核心区域,除了一些遗留项目,旧城区内已经完全停止审批、开始限制大体量、聚集人流的开发建设项目。

  自去年年初开始,北京市启动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修改工作,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被列为总体规划修改的6个重点专题之一。在该部分中,北京市确定了“功能”、“平房”、“安全”、“管理”4个关键词。

  北京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继续在空间布局上给旧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减负”,编制旧城建设的“负面清单”,同时制定旧城平房区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计划。旧城区的布局优化调整,将伴随着北京市空间布局调整和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节奏而进行。

  ◉保护与改善协调推进

  在旧城保护过程中,一些旧院落、大杂院甚至危房均需要翻建或改造。实现旧城街区治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保护古都风貌同步协调推进,无疑需要政府、居民、社会、企业多方共同努力。

  东城区菊儿胡同至今仍被认为是旧城改造的典范之一,该项目曾获得联合国1992年世界人居奖、亚洲建协优秀建筑设计金奖,“有机更新”的理念自此也逐渐获得广泛认同。“设计菊儿胡同住宅时,我们就是围绕着古树做个院子,给每家做个厨房、厕所,保持了和住宅楼一样的密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表示,这和维护旧城风貌不冲突。

  吴良镛说,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物的保护从技术上讲已不成问题,但是理论跟不上。我们对于“真古董”要绝对保护,但周边环境应该怎样对待、如何匹配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建筑规划里面都要有理念,让周边环境变得和谐。

  “有时间的话,建议大家去杨梅竹斜街看看。”黄艳推荐了这个通过“微循环”方式实现旧城改造的具体项目。“我们以单个四合院作为更新改造的对象,在改造中延续传统的建筑、空间和肌理;每个院落都是独立改造完成的,在整体风貌协调的前提下保持了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把城市更新和保护工作从政府管理转型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她说。

  ◉33片文保区重点修缮

  针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曾强调,要挖掘首都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资源价值。摸清家底,分门别类归类总结,提出明确的保护思路和理念。按规划先行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有针对性地编制保护规划和标准规范,完善房屋管理规则。

  除了将“主打”小规模渐进式的“微循环”外,今年北京还将启动制定《北京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草案,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周边的保护范围,严控区域内的开发建设。

  “城市紫线是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周边的保护范围界限,紫线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遵循更加严格的标准。”黄艳表示,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实有效地对历史街区中的房屋改建、使用和保护进行管理。

  按照计划,今年北京将重点做好33片文保区的修缮、提升、改造、疏解工作,做好中轴线、朝阳门—阜成门这条朝阜线、长安街—前三门大街区域“一轴一线一带”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

“微循环”助古都旧院落光彩重现(聚焦京城)
北平的春天(历史名人话京城)
奥委会评估团抵华开启京张两地考察
北京“铛铛车”2号线开跑(京华纪事)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