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十四节气里,有一些具有祭祀的意义。由于二十四节气和农业以及大自然密切相关,这些节气的祭祀意义,便是对大自然之神的祭祀,带有原始自然崇拜的色彩。比如,过去的人们讲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这种定位,将这两个节气的祭祀属性分割得格外清爽,又和大自然匹配融合得那样恰如其分。按照我们文化的传统,则是阴阳的对立和交融。
春分祭日,在于这一日太阳直射赤道,寒暑均分,昼夜相等。也就是说,一改冬日里夜长于白天的现象,而天气也渐渐暖和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源于太阳在这一日地位重要性的凸显,所谓日照中天。所以,祭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也成为了一种民俗。
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祭日,要去日坛。王公贵族则去寺庙。《北平风物类征》一书引《燕京岁时记》说:“春分前后,宫中寺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百姓,便去东直门外的太阳宫,或各大小土地庙了。可以看出,春分祭日,一直到清末民初,还是有这样的传统的。只是,如今,日坛健在,成为了公园,而太阳宫只成为了一个地名存在于地铁和公交车的站牌上了。
普通百姓,春分祭日时,必要以太阳饼为祭物。这种太阳糕,不是我国台湾台中地区那种有名的太阳饼的做法,而是用很简单的米面团成面团,擀成薄薄的小圆饼状,五枚一层,最上面驮着一只面团捏成的小鸡。清《天咫偶闻》中说:“太阳宫进香,人家以米糕祭日,糕上以彩面作鸡形。”也就是说,讲究一点儿的太阳糕上面的小鸡是彩色的。小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太阳饼上要驮着一只小鸡?我没有做过研究,一直到现在也只是猜想,大概鸡鸣则太阳出,闻鸡而起舞,鸡便是太阳的形象代言人了。
总之,太阳饼上驮着只小鸡,挺有意思的。在我国用于祭祀的糕点中,比如寒食的寒食饼,中秋的月饼,重阳的花糕,都是将内容包裹在里面的,惟独春分祭日的太阳饼,有这样一个鸡顶在上面,外露而形象,直指天空,内心的膜拜与期许,直泻无余。
今年有些怪,好几个节气和节日凑巧相合,春节和雨水在同一天,春分和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在同一天。这便让今年的春分之祭,多了一项内容。二月二这一日,民间讲究要祭祀龙神,所谓龙抬头,就是天气还阳,龙要伸伸腰身耕云播雨了,和节气相关,和春分的意思相似。这一日,民间要吃龙须面,所谓龙须面,就是龙的胡须。细细的面条象征着龙须,扯住龙须,交得好运。同时,这一日不得动针线,恐伤龙目。
在老北京,这一日吃龙须面,要在面上浇上烧羊肉,最讲究的,是要去白魁老号。白魁老号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开业的一家老字号,它的烧羊肉在北京拔得头筹,因为它烧羊肉的一锅老汤是前一年入秋之后就收入大缸,密封起来,深埋在地里,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前一天才把老汤从地下取出,这一道老汤是他家的独门秘籍。因为烧羊肉做得好,每年这一天,朝廷要专门派人出宫,手捧着八个朱漆彩绘的捧盒,到白魁老号这里来取定制好的烧羊肉。皇上和太后们也要赶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尝一口白魁老号的烧羊肉做浇头的龙须面,百姓更是要去白魁老号排队去买烧羊肉,外带要上一碗老汤。
今年的春分,即使祭日的活动已经没有,太阳糕也没有了,但白魁老号还在,到那里买一碗烧羊肉,顺便要一点儿老汤,回家煮龙须面,还是可以的。起码,我们抓住了节气风俗的一个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