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今年政府工作12个方面62项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会议特别强调了稳增长相关“政策工具”的落实,以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专家认为,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此时政府适当使用宏观调控的“工具箱”,不仅可以有效保证民生和就业,更为创业创新及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调整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数据折射下行压力
先来盘点一下近期出炉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本周初,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月度用电数据显示,2015年前两个月全国用电量累计84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通常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重工业增速的下滑要早于轻工业,而重工业又是用电大户,前两个月的用电数据无疑折射了当前经济比去年四季度更为乏力。
而稍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工业产出同比增长6.8%,低于2014年同期的7.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9%,也低于2014年同期15.7%的增速。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虽然有其必然规律,但在短期内的过快下滑也应引起高度重视。“新常态下的‘中高速’是一种有规律、长期而缓慢的增速回落,这根源于经济体量的增大与经济质量的提高。而目前的情况显然不能完全用新常态解释,这就让稳增长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权衡说。
多项政策择机推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分析,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与去年相比,对稳增长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提升非常明显,今年的表述是“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而去年的用词则是“努力保持”,二者在力度上明显不同。
态度明确,措施必然坚决。会议同时强调,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新情况,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深改措施降低了创业门槛,但企业还需要资金、市场等更多维度的支持。未来,在货币政策方面,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均可以用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广大企业真正得实惠;在财政政策方面,扩大政府支出、提高中低收入者补贴、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短板发力、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均有望成为‘既保当前,又利长远’的‘组合拳’。”权衡表示。
分析人士普遍预计,具体措施将视情况在年内择机推出。
“工具”多还需抓落实
守住底线,绝非一句空话。李克强表示,经济工作不能靠喊口号,一定要深入细致抓实抓好,确保明年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承诺,向全国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也许有人会问,稳增长是否意味着放弃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权衡看来,为经济创造一个适宜的增长率,恰恰能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释放“众创”活力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像生命的存活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创业创新的培育也不能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权衡说,结构调整并非朝夕之功,更不能以短期经济的过度下滑及民生福祉为代价,因此稳增长工具将重点集中在改善民生、公共服务、扩大内需、提振投资等方面加以落实。
权衡提醒,在相关政策的落实中,还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尽量使用具有结构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落后产能重新侵占过多资源;二是在稳增长过程中应防止地方政府重新出现“唯GDP论”的“旧常态”下的政绩观;三是应主动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影子银行带来的债务风险。
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积极因素正在集结。专家指出,稳增长工具将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提升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保经济不失速;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在分化调整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一批新主体、新业态、新动力正在孕育,它们必将释放出惊人的经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