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被视为“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上下贯通的“姊妹篇”。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先后作出决定,这两大概念就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如今,作为“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会期间,这两个重要概念,自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需要这“双轮”“两翼”的协作推进。怎么推进,有何难度?
相辅相成的“双轮”“两翼”
改革不是任意而为,需要依法进行,于法有据,同时其成果需要法律去巩固,这已经成为受访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凡是改革都应该要有法律授权,套用一句流行话说,改革也不是任性的。”全国政协委员、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曹义孙告诉本报记者,在他看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之间,是目的一致,相辅相成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两翼’”,“目标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富裕且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表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规范运作,要有一些规则,这与法治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全面深改必然要依法治国。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有阶段性成果的要求,且现在留下的改革目标都是硬骨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更需要法治的护航。
处理好“改”与“法”的关系
“所谓改革就是要突破现行制度和法律框架,而法律是维护现行秩序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直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改变观念和习惯做法,否则改革就会没有依据,而且如果没有法治思维,改革又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王长江表示,要深改肯定要突破,这怎么办?三中全会中讲了,改革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进行。同时,要突破,就要先改法律,再往前走。我当初也提到过这样的疑问,有的时候,改,就是要突破已有的权力,就是要突破,但是,要改的是一些既得利益,还要让他们同意你改,可能吗?所以,全面深改有时会掉进这个困境。客观地讲,这样的困境是存在的,但是,即使存在这样的困境,我们也要在法律基本框架范围内进行全面深改,于法有据。只不过在这里,对“法”的层级要进行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一个部委局甚至下面的一个更小的部门发个文件就能限制改革。相反,现有的大量文件、规定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清理。
“现在地方有些下文件就代表法,比如一些‘红头文件’饱受诟病。地方文件与国家法律的含金量怎么划分,文件能不能作为法律要求来向百姓提出,都要厘清。”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医学院董事长何彬生告诉记者,需要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
在曹义孙看来,立法法的修订,将在多个层面解决这“双轮”“两翼”之间的协作问题。“修改立法法,针对性是非常强的。全面依法治国,就要有法律制度,法律之间有冲突,有缺漏,有不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就要修改。修改要有标准,那就是立法法。”曹义孙说。
以试点打开局面
不少代表委员告诉记者,试点,就是给一些改革的做法一个许可,是协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种措施。
例如,今年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后,授权国务院在33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在蔡继明看来,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依法改革的精神,避免了“违法改革”。
类似的还有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司法领域“试验性立法”先河,授权“两高”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在侯欣一看来,这些做法既符合了改革的需要,又有法治的思维。“只有全国人大有这个权力,可以依法授权试点,给一些地方时间和期限去尝试。”
“在‘双轮’‘两翼’的特殊背景下,在全面深改推着走的背景下,法治的大框架,比具体的条文要重要。”侯欣一认为,“只要脑子里有法治这根弦,而且不是教条僵化的理解,就能比较好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