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公报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GDP首次突破6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4%。专家认为,2014年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而增速的换挡无疑为转型创新提供了历史性空间。未来,随着“双引擎”的加速发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长期趋势将越发明晰。
【中国经济呈现六大亮点】
公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增长4.1%,第二产业增长7.3%,第三产业增长8.1%。专家表示,农业总体形势良好、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渐强是去年我国产业运行的“关键词”。
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则用“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不失势”、“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激发活力”、“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以及“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六句话概括2014年的中国经济。
“2014年,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下的适应期和调整期。从数据来看,去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尽管GDP增速并没有之前那么高,但经济结构、发展成本、人民福利等事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铁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增速放缓不是“掉挡失速”】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GDP增速跌至7.4%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面临掉挡失速的风险?
谢鸿光表示,从世界范围看,7.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高的。更应该看到,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许多机构也保持了理性。摩根大通指出,尽管经济再平衡仍在持续,但基本的增长推动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建设银行分析,去年GDP增速达标,尤其是四季度同比增速的回升稳定在7.3%以上,显示了经济的向好迹象;澳新银行则认为,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房地产销售回暖和股市反弹的带动下,服务业在2014年第四季度增长较快,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
在张铁刚看来,目前遇到困难的企业大多集中在粗放式、周期性的传统行业,因此中国增速下降更多体现的是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并不能因此忽视新经济增长点的涌现和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当经济过热时,人们通常不会去计较发展方式和增长成本。反而是当经济稍微冷却后,才更有利于筛选更优的发展路径。在中国,这便表现为增速换挡为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潜力释放提供了空间。”张铁刚说。
【行稳致远仍是主基调】
单位GDP能耗下降4.8%,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超过1100万户,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高达857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跑赢GDP增速0.6个百分点……2014年统计公报释放的信号,无疑是观察者们预判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佳晴雨表。
而就在报告发布之前,一份针对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信心的调查统计,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张“晴雨表”的准确性。在被问及“2015年已经过去半个月,今年经济增速会怎样?”这个问题时,63%的经济学家认为2015年的中国GDP增速将在7%—7.5%之间;有32%经济学家持保守态度,他们预计2015年经济增速在6%—7%之间。
“以中国经济现在的体量,即使增长5%或6%也是相当惊人的。因此我们目前应该更多地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张铁刚表示,例如过去人们一提到房地产市场,就把目光放在人均平米数上,但现在则更多地关注位置、舒适度、配套等涉及居住质量的指标,这就是新旧常态的区别。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表现,张铁刚表示未来几个季度的走势将较为关键。“一方面,简政放权、支持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有望在全国两会后得到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2月汇丰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初值再次站上荣枯线,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经济短期趋稳,并为长期蓄势。”张铁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