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2月13日 星期五

在“丝绸之路万里行”旅程中感受

中国企业向西进军(丝路聚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2月13日   第 05 版)

  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见到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格鲁吉亚受到该国总统总理的隆重接见,在土耳其感受中国援建的高铁,在希腊参观中国投资的港口……在跟随陕西卫视“丝绸之路万里行”节目组横穿欧亚大陆的旅程中,陕西省政协特聘委员、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切身感受到了新丝绸之路所散发出来的热度。

  过剩产能转移 

  寻找释放途径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市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示,非常期待中国能够把高铁修到中亚来。”肖云儒说,车队受到了沿途多国政要的欢迎。沿途国家对于中国的期待,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商机,中石油、中铁建、中远等大型央企,已经开始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进军。

  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陕西,已有不少大型省属国有企业在中亚扎根,比如,延长集团和西电集团参与了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和电力项目,铜川的水泥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建起了该国最大的水泥厂,陕汽的卡车正驰骋在中亚多国的道路上……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继续鼓励陕西企业进军中亚乃至更远的地区,是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最佳路径。

  在陕西省两会上,政协委员谷孟宾即提出,作为装备制造业强省,在国内行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陕西应加快相关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及早转移已经或即将过剩的产能。

  促企业走出去

  需要“大小通吃”

  在丝绸之路万里行的旅途中,还有一个细节让肖云儒印象深刻。“相比大型项目投资,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在沿途各国更具有优势,但它们都和陕西无关。”肖云儒说,“在佛罗伦萨,一条街几乎全住的是来自浙江的商人,浙江生产的各种小商品让他们成功扎下根来。”在肖云儒看来,这些和当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商品,或许更有助于推动民心相通。反观陕西,小商品是一块短板。

  陕西省人大代表张为国认为,这块短板可以从特色的农产品开始补起,比如陕北的苹果、陕南的茶叶、耀州的瓷器和汉水流域的丝绸。“古时张骞把茶叶、丝绸、瓷器带出国门,又把其他国家的东西带回国内,这就是做到了互通有无,今天看来仍然是可行的。”张为国说。

  “陕西为什么没有大型的民营企业,这个问题值得反思。”陕西省省长娄勤俭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句话。他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已在省内站住脚跟的民营企业并不愿意走出去。

  张为国认为,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之所以形成以上尴尬的局面,更多的问题来自企业内部,比如语言、贸易规则、法律援助等。张为国的公司在跟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中,就曾因“货到付款”还是“款到发货”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但是只要走出去,适应大潮,企业总会找到自己的市场份额。”张为国坚信。

  传承丝路文化

  内容重于形式

  丝绸之路还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密集地带,是世界古文明的动力带,是当代文明的闪光带。除了经济交流之外,丝路文化交流也给肖云儒此次丝路行带来了深刻的感触。

  “西部文化自古就成一体、彼此交融,长安作为西部文化展示平台,辐射范围很广。现在,如何构建丝绸之路文化带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肖云儒说。

  “丝路精神就是走出去谋发展的精神,传承丝路文化,不仅要在形式上寻求创新,更需要西部文学家、艺术家扎根于此,通过更加丰富的内容将丝路精神和西部文化传递出去。”肖云儒认为,要不断传承丝路文脉,打造丝路文化基地,创造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吴绍礼 尹婕整理) 

经济与文化缺一不可(对话)
助力安塞农业发展
中国企业向西进军(丝路聚焦)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