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游客去日本都要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电吹风、刀具等生活用品的新闻,又扫了回国人的面子。
凡有国人处,商店便缺货,这回不是巴黎的奢侈品街头,却只是一个马桶盖。一个价值2000多元人民币的马桶盖自然谈不上便宜,只因具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的智能功能。此外,其余被抢购的产品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电饭煲煮饭粒粒晶莹不粘锅,电吹风通过纳米水离子技术,让头发干爽柔滑,陶瓷刀所用材料竟比普通钢耐磨60倍。
如果说奢侈品海外消费有要面子的因素,那这些日用品的海外消费则是击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当人口红利不在,当排浪式消费结束,中国制造是否有能力把有个性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留在国内市场、留在中国制造上?
毋庸置疑,提升中国制造离不开中国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但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却陷入到了有钱就逃离制造业的怪圈,前两年的房地产,近两年的互联网经济,都是资本竞相追逐的领域。一句话,做实业太苦,费心挣不到什么钱。于是在市场的投资回报博弈下,民间资本便越来越失去了进入制造业的动力。随着这几年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原来的代工纷纷转向东南亚等国家,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空心化的窘境。
而此时,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却一直在去金融化并促使制造业向本土回流,一向重视制造业的德国则进一步提出了“工业4.0”的愿景。就像步步踏空的行情,中国似乎总慢了一步。
行业匮乏创新的动力,市场不买账,民间资本不进入,一些制造行业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消费者却又奔向海外购买此类产品,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矛盾地存在着。中间缺的到底是什么?
想起凡客做白衬衫的故事,喧嚣过后,寻找会做白衬衫的高手,研究面料,裁剪的细节,甚至是几个褶皱的设计。在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挑掉的是中国制造的浮躁,让匠人精神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