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春秋时称“桐国”,唐至德二年改称桐城县,直到1996年桐城撤县设市。千年以来,桐城一带人杰地灵,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并将“文以载道”的宗旨传播到全国,桐城也因此赢得“文都”的美誉。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随处可见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有一条巷子更是闻名遐迩,它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说到六尺巷,不得不提桐城“父子双宰相”的张家。张英曾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位高权重,桐城人称之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为官康雍乾三代,桐城人称之为“小宰相”。
这条宽六尺的“六尺巷”,相传修建于清康熙时期,当时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张家的管家倚仗张英在朝中的地位,而邻居吴家却不畏惧张家的势力,两家各执一词,力争主权。因为此事涉及到当朝宰相,县官怕招惹是非,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便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援。张英收到书信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阅罢豁然开朗,立刻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吴家觉得奇怪,张家人便拿出张英的书信,吴家见信之后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从而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因此得名。
六尺巷的遗址现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城区西南一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笃素堂,巷北为富商吴氏宅,巷墙高2.6米,青灰色块砖垒砌,全长100米,宽2米,地面由鹅卵石铺就而成。巷两端各有一座牌坊,横额之上分别镌刻有“懿德留芳”、“礼让”之语。牌坊下有包括照壁、山石、回廊等景致组成的文化广场。照壁的正面是四幅组画,由“纷争”、“报信”、“批诗”与“和解”这4个部分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六尺巷形成的故事。照壁的背面分别刻有张英的生平和六尺巷简介,山石上是张英手书的“让墙诗”。寥寥数语,寓意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