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

站好生命中最后一班岗

——记深圳海关缉私局警察张豫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2月06日   第 10 版)

  缉私警察张豫铭

  “我现在在忙,一会儿再给你电话。”妻子詹莉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为她听到的丈夫张豫铭的最后声音。

  这就是深圳海关缉私局警察张豫铭,亲人更愿意把他的离去,当成是忙碌工作后的歇息,因为他实在太忙了。仅2012年以来,他参加专案的时间累计多达21个月。

  从“军区参谋”到“业务能手”

  1984年,18岁的张豫铭进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随后,在16年军旅生涯中,张豫铭表现优异,屡立军功,一步步地从一名学员成长为正营级参谋。

  2000年9月,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进入深圳海关缉私局大鹏分局工作。

  为了尽快掌握辖区内走私动态,刚进入海关的张豫铭硬是用脚丈量完了辖区近百公里的边境线和非设关海岸线,凭借着在部队练就的扎实的情报分析功底,他很快就能独立经营情报线索、查办案件,成为了一名业务能手。

  翻看张豫铭做的一份情报分析报告,线索整理有序,材料详实、全面,思路条理清晰,目标指向明确。

  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他没有来得及收拾的行李,除了几件衣物当中塞满了各种药品外,还有几本厚厚的工作日记,里面工整地记满了他参与侦办案件的心得。

  走私分子的“眼中钉”

  张豫铭在大鹏分局工作期间,是走私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大鹏分局所管辖的盐田区,非设关地走私态势严峻。由于盐田紧挨香港,辖区边境沿线山峦起伏、沟壑众多、地势复杂,走私分子利用便利的地理条件,经常将走私货物偷运入境,甚至还借助排洪渠道、自挖地道走私。

  为将走私团伙一网打尽,张豫铭多次和战友带上面包、矿泉水,到山上、岩石缝里甚至排洪渠道踩点、蹲点,经常一蹲就是一个通宵、十天半个月。

  2006年8月,张豫铭和战友们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摸查,在沙头角一举捣毁一个自挖地道走私电子产品的团伙,抓获走私分子7人,查获价值近200万元的走私IC芯片、手机等电子产品。

  2007年5月,张豫铭和战友经过艰苦摸底排查,打掉一个在莲塘利用边境排洪渠道走私的团伙,抓获走私分子7人,缴获涉嫌走私的手机10770部,案值高达3500万元。

  “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可能要面对更多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可能遭受到各种各样的恐吓与危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扛得住!”。退伍时,部队领导在张豫铭的笔记本上留下这样一句寄语,这也成为影响他14年警察生涯的座右铭。

  当兵16年、从警14载,张豫铭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保持着部队养成的低调、严谨、认真。

  “张豫铭很低调,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虽然从部队退伍下来,但他多少年如一日,仍然按照部队军事化的要求,办公室内务一丝不苟,规章制度记得比谁都牢。”说起张豫铭,曾与他共事的黄可科长总有说不完的话。

  2010年,有一个走私犯罪嫌疑人在外潜逃半年后,通过亲戚,找到了张豫铭部队战友,带着重金以“叙旧”的名义登门说情。面对这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他义正辞严地说:“你我都穿过军装,受过部队教育十几年,大道理就不多讲了。如果你真想为他好,就让他早日回来,投案自首。”老战友见状连忙转换了态度:“咱们战友多年,我不为难你,只是希望你能透露一些信息给我。”他严厉地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如果还希望我们是好战友,这件事就此打住吧!”

  多年的战友就这样在他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回头跟嫌疑人亲戚说“这个人,榆木脑袋,搞不掂”。

  同事眼中的好战友

  提起张豫铭,战友们记得最多的就是他的“三多一高”:立功受奖多、查办大要案多、出差在外办案多,获得荣誉的级别高。

  从警以来,他先后荣获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个人嘉奖三次,通报表扬两次,在海关缉私战线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回,张豫铭为了破获一起利用“空中飞线”跨境走私的电子产品案,他打扮成保洁员的模样,每日早晚拣垃圾,对臭气熏天的垃圾进行分类,从中寻找走私分子活动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清了走私分子活动的位置。刚刑满释放的陈某,才“重操旧业”不到两个月,就栽在了张豫铭的手中。

  “豫铭特别能吃苦,工作认真,责任心又强,处理事情很细心。”在战友们的言语中,张豫铭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出现在了眼前。

  虽然对待说情者,张豫铭显得是那么的“不近人情”,但他素来不苟言笑的面容下,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老张虽然不是领导,但他对待同事,却是非常够意思,所以大家都很服他,愿意和他一起工作。”曾经在大鹏分局一起办案的同事姚红彬回忆。

  2007年至2008年,大鹏分局开展联合巡查,每天晚上都要从各科抽调警力通宵巡查50多公里的非设关海岸线。分局领导考虑到当时他已经40多岁,并常年患有腰痛、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就没有将他列入巡查初选名单。但看到战友们熬夜熬得辛苦,张豫铭主动提出要参加巡查。“我有查缉经验,身板还行,我能上”——动员会上,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表态至今仍常常被大家提起。

  在一年多的巡查中,无论风雨,“老张”总是第一个到达集合地,整理装备,检查车辆状况;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归还装备,填写巡查记录。“他就像有使不完的劲一样,也像一头老黄牛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却不求回报”,姚红彬如是说。

  常年加班加点的辛劳和不规律的生活留给张豫铭疾病的隐患。他的包里常备着各种药物。“老张其实一身病,但他总是忍着。”跟他共事过多年的战友徐学武说道。

  有一回,为了经营代号为“2012-337”的部级毒品目标案件,张豫铭在山上观察哨连续蹲守20多个小时。等到蹲守结束,他突然发现怎么也直不起腰,同行的战友只好轮着帮他捶背、压腰,足足折腾了近1个小时,张豫铭才慢慢缓过劲来。大家都劝他休息一下,但由于案件已进入收网阶段,而前期情报经营情况只有他最清楚,所以张豫铭只是笑着说了句“没事”,就坚持带病继续工作。

  最后,张豫铭和战友们成功破获这个集制造贩卖走私毒品为一体的跨境犯罪团伙,抓获5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现场缴获毒品“冰毒”成品218.35公斤,“冰毒”液体901.9公斤,毒品咖啡因160公斤以及制毒化学品19.8吨,成为深圳海关历史上查办毒品案件单宗缴获毒品数量最多的案件。而张豫铭也由于突出贡献荣立个人一等功。

  “希望他只是累了歇一会儿”

  张豫铭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双聪明伶俐的儿女,一个温柔贤慧的妻子和一个慈祥的老母亲,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家庭。

  “我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合格的丈夫、合格的儿子”,对于工作和同事,张豫铭问心无愧;可是每每谈起家庭,他却满是愧疚。由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上,有时候节假日一个电话就马上回到单位,很多时候都是靠妻子詹莉一个人支撑起家庭的运转。

  很多时候,家里只有女儿张雨菡陪伴着詹莉,在妻子詹莉的心里,张豫铭已经将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没有分出一毫给家里。

  有时候实在心里委屈得很,詹莉会跑去朋友家询问,“他到底有多忙,真的那么忙吗?”詹莉的朋友说:“有时候她会埋怨‘张豫铭是不是忘记了这个家,好像把家当成了旅馆。’而过后还是很心疼张豫铭,不时就打个电话询问一番。”

  在女儿张雨菡的记忆中,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2012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送她上学。

  她不知道的是,张豫铭为了完成“陪女儿跨入小学大门”的承诺,身在外地办案的他乘坐8月31日晚上的高铁回到深圳,第二天一大早送女儿进入学校后,立即乘坐高铁返回湖南,丝毫没有耽误工作进展。

  进入小学之后,放学辅导功课是妈妈,陪伴聊天的是妈妈,就连每次出席家长会的也是妈妈,张雨菡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爸爸了,就连放学回家的时候,爸爸都还在忙碌着工作,直到睡觉也没有等到爸爸回家,而第二天一大早又接着上学去了。

  顾不上家的张豫铭一直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4年11月12日清晨7时许,是张豫铭和同事到达广西开展署督专案外调工作的第7天,连续多日的早出晚归,张豫铭感觉胸口有些闷。但考虑到工作的紧迫,他一只手捂着胸脯,一只手写写画画地开始数据分析工作。

  15时10分、15时42分,张豫铭两次将电话打回深圳,与科长黄可沟通案情,并在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发回了6条业务分析结果,却只字未提自己胸闷的情况。

  17时左右,他满足地合上工作笔记。这时,一直专注于分析的他,才感觉胸闷加剧的厉害,难受的程度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强忍之下,他拨通了120急救,张豫铭被救护车迅速送到了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抢救。

  17时27分,医院向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19时52分,医院宣布抢救无效死亡,死因是“急性广泛前壁心梗”。

  就这样,没有留下一句交代,这位昔日的军区参谋、缉毒英雄,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殉职,年仅48岁。

  噩耗传回深圳,在一起共事过多年的战友们都哭了,同事张斐梓看着张豫铭曾经用过的办公桌,哽咽着说,“真的希望他只是累了歇一会儿”……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
站好生命中最后一班岗
责编:刘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