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采访杨虹艳同学的时候,虽然她还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但已经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学中心做了一个学期的助教。她的主要工作是辅导中国学中心的外国留学生,帮助他们学中文,了解中国。据了解,中国学中心大多数助教都是大二、大三的中国学生,比起可以按小时得到一定的酬劳,他们更看重的是可以得到一个提高英语交流水平的机会。
文化冲击“啼笑皆非”事例多
杨虹艳的第一个学生叫凯特琳,来自美国西雅图,也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杨虹艳每周都会辅导她两个小时,帮助她检查作业,复习课程,还讲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话题。尽管在来中国之前,凯特琳已经学过一年中文,但还是难以达到日常交流水平。用英语向凯特琳解释关于中国的事物,常常令杨虹艳伤脑筋。有一次,参观故宫时,杨虹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如何跟她翻译“三宫六院”、“后宫”等词汇。中国成语文化底蕴深厚,形式简洁,但却很难翻译。比如,在解释“千奇百怪”等常见的成语时,她常常感觉力不从心,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那种简洁精妙的中国成语味道。在感慨中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她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面,加深自己对于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了解。
互帮互助“良师益友”友谊真
短短4个月,虽然杨虹艳和她的小伙伴每周只上一节课,但平日里她们经常交流。杨虹艳经常给凯特琳介绍北京的特色,好吃的东西、好玩的地方……由于凯特琳对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一些食物很好奇,杨虹艳就特地带她去品尝,包子、饺子、汤圆等这些中国特色食物都尝了个遍。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她也收到过惊喜和感动。去年杨虹艳过生日,凯特琳特意叫她妈妈从华盛顿带来了一块印有“华盛顿”字样的吸铁石,还有一些美国小零食作为给她的生日礼物。
在凯特琳学习结束回国之前,她们二人特意请擅长摄影的同学帮她们在学校拍了许多合照。照片上灿烂的笑脸映射出真挚的友情。杨虹艳说,她起初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应聘当助教的,但是通过参与工作收获颇多,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又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她说,还会继续在中国学中心做一名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