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当局1月31日举行针对公务员的“网络发展趋势研习营”,向“网军”学习,并表示未来“行政院”将发表“网络白皮书”,主动公开大部分施政措施,以供社会检视。前来开讲的是包括谷歌台湾董事总经理简立峰、和沛科技执行长翟本乔在内的“网络高手”。
的确,时至今日,网络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模式、交友方式,甚至还在改变着岛内的政治生态和选举模式。
网络主导的选战
对于执政的国民党而言,大概是从“九合一”开始,才更为真切地意识到选票的厮杀原来转换了战场。最后蓝绿战况的意外,有不少岛内学者的分析都落在了“网络”上。
当国民党候选人还在把大把竞选经费投放到传统媒体时,民进党却把更多精力放到了网络上的经营。网络和社交媒体直接成为候选人面向选民发声的渠道,过去能大幅主导选战样貌的平面媒体却不得不在网络媒体后面苦苦追赶。这个变化,在台北市长的选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统计显示,台湾2300万人口中,仅脸书每月的活跃用户就有1400万人,占全体人口近六成。因此,从决定投入选举之初,无党籍身份的柯文哲就已经选定了网络作为他的主战场。柯文哲阵营的科技顾问,是台湾最早的本土门户网站之一“番薯藤”的创办人陈正然。“过去只要掌握几家报纸、几个电视台的主管,就能大致管控候选人在媒体上所呈现的形象。但现在是网络2.0时代,所有的讯息都有N个来源。”陈正然说,无论是在脸书上传播政见、与网友互动,还是透过社交网站平台传播自己阵营拍摄的短片等,都成了这次选战中空前重要的任务。
网络决策盲点多
有岛内媒体曾发表评论称,台湾选举的一个变化是,候选人从原来的抢报纸头条大战变成了刷话题大战。
柯文哲上任后,左打“前朝”右打财团,网络热度不减。甄拔人才、决定政策也在网络上进行。一时之间,网络决策似乎成为政坛显学,地方首长纷纷投入其中。
网络时代,如何强化政策营销效能,的确是党政机构、政坛老枝新秀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可也有岛内媒体指出,所谓的网络决策,其实盲点很多。一方面,使用网络的民众会因年龄层、区域、家庭收入等有不同;另一方面,网络上的意见,有同质性高、人少声音大等现象。网络信心可以作为参考,却不能成为决策唯一的依据。
通过网络甄选人才,柯文哲表示是希望开放全民参与城市治理。然而,当柯文哲公布台北市局处长名单,有10多位他所聘请的市政顾问同声谴责柯文哲“践踏专业”,愤而宣布脱离他的团队。有台媒发表评论称,难怪他们生气,因为这份名单中有着清晰的酬庸迹象或裙带关系,甚至看不见专业或相关资历。
还是那句,网络,如同所有技术,无所谓好或坏,全看执政者如何利用它来体察民情、改善政策。城市治理,不是会刷话题就行。能不能端出“牛肉”?政策能不能惠及升斗小民?才是政客能火多久的关键。